没有大衣、羽绒服等保暖,古代人们靠裘皮、丝绵、缊袍、纸袄、毛褐等御寒衣料度过冬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古人的过冬智慧。
近日,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寒潮袭击,多地开启“冰冻”模式,寒冷成为人们谈论天气时的关键词。今天的我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大衣、羽绒服等保暖,古代的人们又是依靠什么服装来度过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严冬呢?裘皮、丝绵、缊袍、纸袄、毛褐……在这些御寒衣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古人的过冬智慧。
裘皮:由古至今的御寒佳品
我们的祖先将整张兽皮围裹在身上,既能遮羞,又能避寒。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裘”,即将兽皮带毛鞣制成既保暖舒适、又漂亮耐磨的毛皮,再制作成衣服。
制作裘皮的鼻祖是殷商时期的比干。传说比干曾在今河北省枣强县大营一带为官,当时这里遍布灌木草丛,野兽出没频繁,比干鼓励民众打猎,捕获野兽食肉后,将兽皮收集起来浸腌晾干,使各种生硬的兽皮变得柔软,进而将色泽不同、大小不一的皮张缝制成衣服。比干发明了熟皮技艺并将这一技艺传授乡里、造福庶民,《封神演义》中就有比干将狐狸皮熟制后做成袍袄献给纣王御寒的故事。数千年来,裘皮行业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新进学徒,都要先拜过祖师爷比干,然后才能拜师学艺。如今,“大营裘皮传统制作技艺”和“裘祖比干的传说”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时候的一般士人和百姓,只能穿廉价的羊裘、犬裘;贵族则多穿狐裘、貂裘。《诗经》云:“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诗经》又云:“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对此,闻一多解释道:“大夫平时穿羔裘,入朝穿狐裘。”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也说:“狐裘,贵者之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说:“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在古代的动物文化中,豹子寓意吉祥,所以豹裘也是贵族的偏好。据史料记载,周武王非常喜欢豹裘,他不但自己穿豹裘,还要求手下大臣也必须穿豹裘才能觐见。
▲10月29日,俄罗斯客商试穿裘皮服装。为期5天的2023中国(大营)国际皮草博览会(中国·大营第32届国际皮草交易会暨第11届营皮文化节)正在河北省枣强县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丝绵是一种用蚕丝制成的绵絮,古人所说的“绵衣”“绵袍”都指丝绵材料。在缫丝过程中,那些不能被抽丝的双宫茧被制成丝绵,好一点的称为绵,次一等的称为絮,用以填充衣被,御寒取暖。
丝绵的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周朝。西汉丝织业已很发达,出土的汉代文物中有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西汉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绢地“长寿绣”丝绵袍、素丝绵袍等。
唐代人冬季穿的绵衣和绵袍,填充物就是丝绵,并且有定量:绵袍,加绵十两;绵袄,加绵八两;绵袴(裤),加绵六两。当时朝廷发给边防守军的冬衣就是丝绵衣物。唐代孟棨撰写的《本事诗》还记载了一个与此相关的有趣故事:唐开元年间,发给戍边士兵的纩衣(丝绵衣)由宫中制作。一位士兵在绵袍中发现了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士兵把此诗交给主帅,主帅不敢隐瞒,又上交朝廷。唐玄宗将此诗在宫中出示,查找写诗的宫人。一位宫人主动认罪,请求皇帝处置。唐玄宗却恕她无罪,并让她和这位得袍的士兵成婚,成就了一份姻缘。
宋代,浙江丝绵闻名遐迩,上调的丝绵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因制作丝绵的大部分工序都在清水中完成,故又得名清水丝绵。余杭清水丝绵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无绵块、无杂质,韧性强、拉力大,手感柔滑,长久放置也不泛黄,久负盛名。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专门将余杭清水丝绵列为贡品。余杭清水丝绵在清康熙年间远销日本,民国时还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纸衣与棉衣的发展沿革
东汉蔡伦吸取前人经验,推出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令纸张得以大规模生产,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早期的麻纸原料中含有织物,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和韧性,常用来作为绢帛衣物的内衬,起到定型和保暖作用。据说纸衣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而最早有文字记载则是在唐代。如《旧唐书·回纥传》中载:“回纥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
唐初,造纸术经过数百年发展已日臻成熟,纸张的种类丰富多样,质感更加平顺柔滑,纸张开始走进人们的服饰生活。唐代对衣物需求的增多,也促进纸衣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在厚度和透气性等方面得以改善,不仅可以抵御风寒,也可以洗涤修补。价格较低的纸衣,逐渐成为唐代服饰种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佛教的兴盛也助推了纸衣的发展,因为僧侣们认为丝绵的制作需要杀蚕取丝,乃伤害生灵之举,所以选择穿着纸衣。唐朝诗人殷尧藩的《赠惟俨师》云:“云锁木龛聊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宋人穿纸衣的现象非常普遍。当时,纸衣用料为楮树皮纸,柔韧性更好,拉力强,耐折耐磨。宋人还创造出不少纸衣制作工艺,涌现出专制纸衣的行业。在裁剪缝衣时增添衬里,塞入麻絮,便成了御寒的纸袄;裁成大块长方形状,就成了纸被。北宋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描写道:“山居者常以纸为衣,盖遵释氏云‘不衣蚕口衣’者也。然服甚煖,衣者不出十年,面黄而气促,绝嗜欲之虑,且不宜浴,盖外风不入而内气不出也。”指出纸衣保暖性能好,但由于不怎么透气,对身体健康有所不利。
纸衣具有的洁白轻软、微皱如波等特点,契合了文人士大夫对高洁清雅的追求,所以深受文人士大夫欢迎。南宋诗人陆游在《雨寒戏作》中描写了用纸衣御寒的情景:“扫园收槲叶,掊地甃塼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他在《庵中杂书》中也提到:“蒲龛坐久暖如春,纸被无声白似云。”诗中赞美了纸被的洁白轻软、温暖舒适。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赠送陆游纸被,陆游还写了《谢朱元晦寄纸被》表达感激之情:“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宋代文人用纸做成床具,称为“纸帐”。有的还在纸帐上悬挂梅花插瓶或印上梅花图案,称为“梅帐”,既御寒又雅致。林洪的《山家清事》里就有“梅花纸帐”的详细记载。苏轼《次韵柳子玉二首·纸帐》云:“乱文龟殼细相连,惯卧青绫恐未便。洁似僧巾白氎布,暖于蛮帐紫茸毡。锦衾速卷持还客,破屋那愁仰见天。但恐娇儿还恶睡,夜深踏裂不成眠。”诗人称赞纸帐洁净如僧巾、洁白如氎布、温暖如蛮帐、柔软如紫茸毡。朱敦儒也有“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间”的诗句。
棉花原产于印度,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中国。棉衣在舒适性、透气性等方面都远超纸衣,纸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关于棉纺织品在我国内地的推广,黄道婆功不可没。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约40年,她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艺并加以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了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倡导种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衣成为当时社会最普遍的御寒衣物。不过,纸衣仍然在一些无棉地区得到延续,是广大贫苦百姓的御寒之物。到了清代,纸衣的加工技艺仍在发展,但此时已不再为人们所穿着御寒,而是作为服装文化的一种传承下来。(完)
作者/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