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读者沉迷这些“精神食粮”

来源:环球杂志 1705031202152

从2023年度图书榜单可以看出,海外图书颇受中国读者青睐。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对国外文化更加包容,人们对“进口精神食粮”的需求也越发多元。

从豆瓣网站评出的2023年度图书榜单可以看出,海外图书颇受中国读者青睐。这份榜单上排名前十的书籍中,由外国作者撰写的有6本,来自5个国家。

       ▲2023年12月30日,人们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桃花坪街道图书馆阅读新华社发(曾勇摄)

图书销售网站当当网年终数据也显示,该网站最畅销的十本外国小说,作者来自6个国家。

这些数据或许能从侧面体现出中国读者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更有兴趣,也彰显中国图书引进市场更加丰富多彩。

从更大的维度来看,这也说明,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对国外文化更加包容,人们对“进口精神食粮”的需求也越发多元。正是在广泛的阅读中,一代又一代人得以认识世界,找寻理想与远方,体味文化之于生命更为广泛的意义。

数据:哪些外国图书更好卖?

根据当当网年终数据,在外国诗歌类目下,莎士比亚、泰戈尔、纪伯伦、聂鲁达、佩索阿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在销量榜上依旧排名靠前。在排名前100的诗歌图书中,泰戈尔的《飞鸟集》单独或以合集的方式出现了9次。这种现象与国外很多图书销量榜的情况相似,从侧面体现出中国读者和图书产业的“国际范”越来越浓。

在选择外国图书时,人们的依据是什么?数据显示,“获奖作品”是不少图书畅销的重要卖点。当当网年终热销排名中,超过十分之一的图书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推荐。另外,都柏林文学奖、布克文学奖也成为读者选择图书的重要标准。

名人书单也是比较有效的图书销售策略,在2023年畅销外国作品中,不乏比尔·盖茨书单以及国内知名作家和影视演员推荐的作品。

另外,近两年来出版产业着力引进的作品也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比如东野圭吾的作品随着引进版本增多和影视改编助推,持续在中国畅销书榜单中“霸榜”。其中,《解忧杂货铺》从2016年开始就在多个中国国内年度畅销书榜单中登顶。在当当网2023年年终数据中,这部小说的简体中文1000万册纪念版再次成为最畅销的外国小说。包括《解忧杂货铺》在内,东野圭吾总计有3部小说跻身销量前一百,显示了较强的号召力。

热点:“爽文”+“话题性”

根据2023年热销图书榜单,具有“爽文”特征的图书依旧最好卖。“爽文”,一般指读起来就停不下来的图书内容。比如,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正是凭借层层递进的悬疑设置、对日本社会矛盾和人性普遍特征的分析,让读者欲罢不能。

与“东野热”类似,近年来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读者中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大。伊坂幸太郎、白井智之等日本推理作家也出现在2023年中国图书的热销榜单中。不少出版机构也在新一年的出版计划中列出不少相关图书的出版计划,其中不仅有日本推理小说作家的作品,还包括来自其他国家推理作家的佳作。

除了推理类作品,一些同样具有“爽文”特征,如人生哲理、商业财经类的图书也受到不少读者关注。

此外,不少“话题性”内容也越发受到关注。在上野千鹤子等女性主义作家仍受欢迎的背景下,2023年的热销或年度关注图书榜单中,有更多女性主题的内容正获得越来越多关注。韩国作家崔恩荣的小说《明亮的夜晚》在豆瓣2023年度图书外国小说类中高居榜首,在当当网的年度外国小说销量排行中也名列前茅,书中关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引发不少读者的共鸣。

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的纪实类作品《同意》也获得不少读者和评论者的关注。这部非虚构类的作品从作者亲身经历出发,触及社会结构和两性关系中最为敏感的角落,推动了法国相关立法的出台。在法国出版3年后,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吸引了不少严肃读者阅读,更好了解并思考相关话题。此外,美国作家米歇尔·佐纳的《妈妈走后》、英国作家德博拉·利维的《生活的代价》等书籍也都在2023年得到更多读者的阅读和关注。

这也表明,中国读者对于女性话题的思考,在向更多、更成熟的视角延展。

除了女性话题,纪实类图书也是2023年畅销的类型。比如坂本龙一自传《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厄休拉·勒古恩自传《我以文字为业》、萨瓦托的回忆录《终了之前》、吉井忍记录日本平民生活故事的《东京八平米》,都是2023年备受读者关注的作品。

思考:世界如何看待中国

阅读海外作品,不少人是为了解国外是什么样子、外国人在思考什么,也有不少人关注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和文化。这也是中国与海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不少外国作者撰写的中国历史书籍被引进中国,这些书籍用外国人的视角看待中国历史,让不少中国读者感到眼前一亮。

如日本历史学大家渡边信一郎的作品《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凝聚了他几十年研究中国财政史的学术思考。从汉代的更卒制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再到唐代的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渡边信一郎的不少观点或许是一家之言,但其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具有创见的思考无疑有助于中国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再比如美国学者白铃安的作品《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聚焦“八破画”这一“小众”的学术研究领域,分析八破画的源流、介绍其重要画家及他们的代表性作品、阐释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等,体现了独特的学术价值。

类似的作品还有美国学者麦哲维的《上游之旅——人口流动与明清对华南的经略》等。

2023年,同样有不少学术大家离世,遗憾之余,读者们也开始重读他们的著作。2023年12月去世的澳大利亚汉学家伊懋可就是一例。(完)

作者/宿亮

责任编辑:佳蕾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