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年实行禁酒令,始于商周交替?

来源:南方周末 1705475471000

中国古代长年实行禁酒和酒类专卖,还立法限制聚众饮酒,而这一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交替。

年关将近,无论是各公司的年会,还是亲朋好友的聚餐,喝不喝酒又要成为日常聊到的话题。每到这种时候,各路不学无术的营销号,总会冒出来批判一下“五千年的酒桌文化”——然而我们知道清代以前,汉人在宴会时都实行分餐,压根就没有“酒桌”的概念。且中国古代长年实行禁酒和酒类专卖,还立法限制聚众饮酒,而这一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交替。

  ▲图片来源中新网

商人酗酒

托《封神演义》的福,酗酒算是大众对商朝最经典的刻板印象。不过这并非小说作者瞎编,实际上这个刻板印象还算准确——现代考古发掘的商朝青铜器,酒器占了绝对主流,比如爵、角、觚、觯、樽、觥、壶、卣;与之相比,周朝人用来陪葬的青铜器,批量换成了鼎、鬲、甗、簋、豆、盨、簠等盛饭装菜的食器。所以考古爱好者有句俏皮话:“商朝人全体酒鬼,周朝人都是吃货”。

商周时期的酒,大多是用小米、黄黏米等主粮酿造。商人如此全民酗酒,很难想象他们哪里来这么多的粮食——除非这些粮食就不是商朝人自己种的。而商人素以擅长贸易闻名,这也是为什么贸易在汉语里称为“商业”。至于商人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极有可能就是青铜器。

青铜铸造在当时是非常厉害的“高科技”,只有极少数邦国掌握了这种高新技术。比如我们熟知的三星堆青铜器,最新检测就发现并非四川本地生产,而是来自江西吴城——这正是商朝在南方的重要据点。因此有学者怀疑,商人可能是通过青铜贸易,从其他方国那里榨取粮食。比如三星堆青铜器,没准就是商朝人代工,再要求当地人用粮食高价来换取——不掌握最新科技,就只能沦为廉价农产品出口地,果然落后就要挨打。

商朝人这种仗着技术垄断漫天要价的缺德行为,或许惹怒了臣服的众多方国。最后在周人的带领下,诸侯联军于牧野大破商军,这场军事冒险成为后世封神大战的故事原型。而作为反商联盟的盟主,周人是个以朴素勤俭而著称的农业部族。甚至灭商成功后,还将商朝尊为“大邑商”,同时自谦为“小邦周”。

《尚书·酒诰》是禁酒令

勤劳艰苦的周人,显然对商朝人大肆酗酒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也对自己能如此轻松击败商朝感到迷茫困惑,开始思考为什么上天抛弃了殷商,自己又如何才能避免和商人一个下场。最终周人得出结论:都是因为商人酗酒,既浪费粮食又荒废政务,酒腥气惹怒了上天,才导致亡国。(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周朝要以此为鉴,必须严厉禁酒。

于是,有“圣人”和“解梦大师”之称的王叔周公旦,在摄政期间起草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份禁酒令,这就是《尚书·酒诰》,其中规定只有祭祀时才能少量饮酒,而聚众喝酒判死刑:“如果有周人聚众饮酒,你不要放过他们,全都抓回宗周,我一定亲自杀了!”(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不照禁令行事的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并且周人还将承放酒器的案台称为“禁”,以示喝酒要有节制。

但是对于殷商遗民,周公还是比较照顾其好酒的风俗,有人酗酒也只是训诫教导,免于砍头。(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前朝势力更有统战价值,看来也是历代惯例。

甜美的醋酸铅:殷商与罗马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商朝灭亡可能和酒的关系不大,而是和酒器的关系更大——1969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对30件商代青铜酒器进行了化验,发现这些青铜器的含铅量接近10%。而且商代酒器的底部普遍有火烧痕迹,由此推测商朝人喜欢用青铜器直接热酒来喝。

这时候就需要一起来复习化学了:

PbO+2CH₃COOH加热生成Pb(CH₃COO)₂+H2O

氧化铅和醋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醋酸铅和水,而醋酸铅又叫铅糖,味道甜美。

众所周知,酒变质发酸是因为乙醇氧化成了醋酸。古罗马人就发现,用铅器煮酸酒,本来发酵变质的酸酒就会变得甘美无比。发现这一妙处的罗马人欣喜若狂,甚至特意把铅粉放进热葡萄酒里以达到同样效果,还干脆用铅罐储水酿酒。然后罗马就全民铅中毒:神经衰弱,智商下降,情绪异常,齿龈铅线,腹绞痛,贫血等等一堆病。

有学者相信,罗马的灭亡就是因为整个罗马的高层,都成了一群慢性铅中毒的智障。类似的怀疑也出现在东方,殷商贵族是否也发现了发酸的酒,只要放在青铜器里热一热,就会变得甜美?甲骨文里更是出现了大臣因为“酒疾”不能处理政事的病例:“甲子卜,宾贞,毕酒在疾不从王古”(《甲骨文合集》9560卜辞)。大意是说:一位叫毕的臣工,因饮酒患疾,不能跟随商王办事(也有人认为这里的酒是指祭祀而非酗酒)。

举着各种青铜酒器狂饮的殷商贵族,如果真的集体铅中毒到心智失常,倒也不是没可能。慢性铅中毒会造成头痛、痴呆、记忆力衰退、情绪不稳定、狂躁、妄想等症状,这些可能都被周人误会成了酒精中毒。周公的《酒诰》由于文辞优美且富有教育意义,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于是周朝灭亡后,各朝各代也紧跟着圣人的步伐开始禁酒。

“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

比如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就在制定汉律时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明显是对《酒诰》的继承。不过汉朝大部分时期还是比较宽松的,并不严格管制喝酒。

到了汉末三国,各大势力为了筹措军粮,又开始积极禁酒。比如刘备刚入蜀时,就曾禁止酿酒。《三国志·简雍传》记载,刘备和简雍有天逛街,看到一农家存有酿酒工具。刘备大怒,准备将这家人治罪。简雍觉得这样过于严苛,就手指路边行人,说这有人要行奸淫之事,何不抓走治罪。刘备觉得莫名其妙,问哪里来的证据。简雍笑着回答说,路人身上藏有行淫的工具,这和家里藏有酿酒工具一样,不该治罪吗?刘备听后大笑,于是将农户无罪释放。

同时期的吕布也曾在军中颁布禁酒令,还因此给自己惹下了杀身之祸:吕布手下大将侯成等人,因找到了走失的马匹,私下酿酒进献吕布以示庆祝,却因违反禁酒令被吕布责罚。侯成等人怀恨在心,后来趁吕布睡觉之时将其捆绑,投降曹操。

而曹操也同样颁布过禁酒令,热爱让梨的孔融还因此写文激烈反对。曹操不甘示弱,也立即发表文章回击,列举历代亡国之君嗜酒乱政。结果孔融又写了一篇更加犀利的文章予以回应:历史上曾有君主因为过于仁爱和谦让导致亡国的,是不是也要禁止仁爱和谦让呢?当年鲁国因为过于崇尚文学而灭亡,是不是就要禁止人们写字呢?夏朝和商朝都是因为宠爱女人而灭亡,是不是就要禁止结婚呢?

对此,曹操无言以对,并深深忌恨上了孔融,最后给孔融安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叛乱罪”给砍了。汉朝以后一直到唐朝,禁酒令也代代相传,时松时紧——粮食丰收的时候就宽松,朝廷甚至会给百姓赐酒,但碰到粮食歉收就再次严禁。

宋代酒类国家专营

不过到了以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而著称的宋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宋朝时的禁酒,不是禁止饮酒和酿酒,而是一种类似“限购”的政策,即禁止个人购买民间所酿之酒。换句话说,就是采取国家垄断政策,所有酒类产品均由国家专制专售。不过宋朝节假日众多,为了防止军队在节日酗酒,宋朝也有节日不许给军队送酒的规定。

市井繁盛与社会宽松,让宋朝的酿酒进一步发展,我们熟悉的宋代美食家苏轼就热爱酿酒,甚至还写了一篇《酒经》。而他被贬的地方天高皇帝远,就连朝廷的“酒类限购令”也不管了,可以说是一路被贬一路酿酒。他在黄州时酿过蜜酒,在颍州酿过天门冬酒,在定州酿过橘子酒和松醪酒,在惠州酿过桂酒和真一酒,在海南又重酿天门冬酒。

对自己酿过的每种酒,苏轼都要详细记录方法和味道,并写诗文大肆自吹:“甘露微浊醍醐清”“三日开瓮香满城”“酿之成玉色,有自然香味”“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世间物也”。甚至还说自己的酒能延年益寿,喝完之后走路都不用拄拐,也不用书童捶背了:“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喝过苏轼自酿酒的宋代文人,在笔记中写到:“饮者辄暴下”——喝的人都会急性腹泻。甚至连苏轼的儿子喝过之后也不愿意再尝,别人问起就是“抚掌大笑”。

其实苏轼也明白,曾在《饮酒说》中提到别人说自己的酒“苦硬不可向口”“客不喜尔”。但又立马安慰自己:“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同时苏轼的酒量也不行,自述最多就能喝五合。北宋时的“五合”约相当于现在350毫升,苏轼这是真正的一杯倒。可见他对酒不是喜欢喝,单纯是喜欢动手酿。

另外,宋朝时还没有蒸馏酒(烧酒/白酒)。宋朝人喝的酒,只相当于现在的黄酒、啤酒、红酒等发酵酒,度数很低。至于蒸馏酒技术,则是蒙古西征从中亚西亚带回来的。蒸馏酒在明代受到批判,认为是有毒的下等酒。清朝因来自北疆,蒸馏酒地位略有提升,但还是黄酒更受欢迎。

直到1949年以后,蒸馏酒才取代黄酒,成为中国酒的代表。如果颁布《酒诰》的周公,看到后世子孙把外来烈酒当代表群饮,恐怕又要气得砍人了。(完)(原标题:《尚书·酒诰》开启中国禁酒史:青铜器饮酒导致殷商与罗马的灭亡?)

作者/南海墨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