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腊月人们如何庆祝

来源:北京晚报 1707440446744

腊月里,古人庆祝收获、祭祀护佑农业发展的“神灵”,也在这时辞别旧岁、迎接新年。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不同的民俗节日。

腊月里,古人庆祝收获、祭祀护佑农业发展的“神灵”,也在这时辞别旧岁、迎接新年。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不同的民俗节日。

周代,在季冬举行祭祀农业神的大蜡祭。大蜡在不同朝代的名称不同,夏代称嘉平,商代称清祀,到了周代,定名为大蜡。《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意思是,天子在十二月举行大蜡,祭祀八神,感谢它们赐予人间万物。

      ▲1月11日,民众在选购红灯笼。当日正值中国农历腊月初一,山东省青岛市唠山区沙子口街道和北宅街道迎来了腊月的首个年集。(图片来自中新社)

春秋时期,孔子曾作为蜡宾,参加了鲁国的大蜡祭。可能是触景生情,他发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著名感叹。还有一次,子贡(孔子的弟子)在大蜡仪式上观礼,孔子问他有什么感想,子贡很不解地回答说:“整个国家的人都欣喜若狂,我实在不明白他们在高兴什么。”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百姓们辛苦了一年,大蜡才能高兴上一天。你是不能体会他们的快乐的。”接着,孔子又说了一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一张一弛这个成语,也和大蜡有关系。

汉代,大蜡改称腊,有正腊、腊日等不同名称。祭祀范围从农业神,扩大到祖先;举行的主体,也从朝廷扩大到民间,腊日成了公众节日。东汉蔡邕的《独断》中就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汉代,腊日也是团圆的日子。

《汉书》里说,酷吏严延年的母亲,腊日前特意从东海老家赶来洛阳,和儿子一家过节;《东观汉记》也记载:张酺担任太尉时,有一年的正腊,将父亲接到了洛阳。百官趁着节日,都不上朝,到张家为其父贺岁,并参加盛大的宴饮。就连囚徒在这一天也能享受到回家团聚的特殊待遇:任延担任县令时,每到腊日等大节日,“辄休遣系囚徒,各使归家”,过了节之后,再让他们回来服刑。

腊日(每个朝代腊日的具体日期不定,汉代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即与冬至相隔大概三十多天),官员们会得到朝廷发放的丰厚年终福利。《汉官名秩》记载,大将军、三公这样的高级官员:“腊,赐钱各三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另外,特侯赐钱十五万、卿十万;中黄门、羽林、虎贲士这样的低级官员也有赏赐。

和孔融让梨类似,腊日赏赐中还有一个“甄宇让羊”的故事:每年腊月,朝廷都会赏赐众位博士(类似现在的教授)每人黄羊一头。但是羊有大小肥瘦,博士们虽然平时文质彬彬,到了这时也不免要计较一番。为了公平分配,有人建议把羊杀掉后分肉,有人建议用“投钩”的方式抽签。只有甄宇不动声色,默默牵走了最瘦的一头羊,其他人见状都不好意思再挑肥拣瘦了。

唐代,腊日的节日气氛更浓了(冬至后第三个辰日为腊日)。全国放假三天,从朝廷到民间都有庆祝活动。朝廷腊日赏赐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汉代的米肉之类,变为冬季护肤品和保健品、年画年历等。

唐代诗人张说得到过御赐的钟馗像和年历组合,他认为钟馗像“屏袪群厉,缋神像以无邪”,而年历“允授人时,颁历书而敬授”,得此赏赐,实在是“无任感荷之至”。

腊日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围猎。这当然是贵族和官员们才有的特权。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一年腊日在西山观看围猎活动。他看到人们在道口支起罗网,把猎犬赶到山腰;又挥舞大旗、敲击铜钲驱赶野兽,受惊的鹿时不时慌张地跳出来……这天的战果丰硕,猎人们的马鞍上挂满了猎物。

百姓们则有酿制腊酒,腌制腊肉、腊鱼的习俗。饮腊酒的句子在唐诗中比比皆是,白居易就曾在除夕品腊酒之香:“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南宋,由于腊赐、围猎等仪式离老百姓太远,加上日期每年都不一样,腊日在民间的流行度逐渐降低。《梦粱录》虽然记录了腊日,但只提到它在“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没有提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倒是腊八节、小年,有大段记载。如小年的祭灶与照虚耗习俗:“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买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萁豆,叫声鼎沸。其夜家家以灯照于卧床下,谓之‘照虚耗’。”

明清时期,古老的腊日,从节日名单中淡出。到了清代,人们连腊日的来龙去脉也说不清楚了。但腊日的一些习俗,如祭灶、放爆竹、贴春联、团圆等,后来融合进小年、除夕中,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着。(完)

作者/纪习尚

责任编辑:佳蕾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