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战国时期,女性就已经使用妆饰了。早期脸部化妆主要是涂抹白粉,所谓一白遮三丑。魏文帝时宫女薛夜来发明了类似血痕的晓霞妆。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有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在今南京建都,史称“六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女性生活方面,不仅服饰上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时尚潮流,发型、妆容方面也有标新立异的光彩之举。
▲1月27日,广东省广州市,“发现文化遗产之美”文物仿妆大赛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举办。图为参赛选手通过走秀展示仿妆作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早在战国时期,女性就已经使用妆饰了。早期脸部化妆主要是涂抹白粉,所谓一白遮三丑。所用材料主要是米粉和胡粉,前者是把米粒研碎再加入香料,后者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加入了铅的成分,又称铅粉。在妆饰实践中女性发现,米粉可增白,胡粉可扮艳,加入胭脂则可以让胡粉提升效果。
胭脂本作燕支,出自中国西北地区匈奴人居住地燕支山的燕支花。六朝东晋时制作胭脂的技术已经成熟,胭脂与白粉、黛色搭配,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妆饰。因此,这一时期,女性脸部妆饰也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晓霞妆、面靥妆、半面妆、斜红妆、啼妆、红妆、紫妆、点妆、额黄、花钿等多种妆容。
女性先在脸上敷粉,再将胭脂放在手心调匀,涂抹在两颊上,白里透红,与众不同。颜色浓的是酒晕妆,颜色浅的是桃花妆。若在脸上先抹一层薄薄的燕支,再以白粉扑在上面,粉里透着白,就是飞霞妆。
魏文帝时宫女薛夜来发明了类似血痕的晓霞妆。据传,宫女薛夜来不慎撞到屏风面部受伤,由于太医在治疗药物中加入琥珀屑较多,伤口愈合后留下红色的痕迹。原本以为会破相损色,但是没想到因祸得福,红色让其脸颊红润,稍加妆饰,更加动人。宫女纷纷效仿,因损伤而来的伤痕反而成了时尚之妆。晚霞妆到了唐代演变成为特殊的妆饰——斜红。
位于酒窝处的妆饰,称面靥,也称妆靥。据说由六朝吴国南阳王孙和的妻子邓夫人发明。《拾遗志》记载:“孙和悦邓夫人,常置膝上。(孙)和于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夫人颊,血流污裤,娇姹弥苦。”太医用药膏治疗,涂抹后脸上留下疤痕,但是这个疤痕别有韵味,衬托得邓夫人更加美艳,众婢妾效仿,称为面靥妆。
半面妆始于成语徐娘半老的主角,梁元帝萧绎的妃子徐昭佩。《南史·梁元帝徐妃传》云:“(元帝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徐妃系梁朝将军徐琨之女,美丽出众,个性特立独行,化半面妆(只画半个脸的妆),戏弄“独眼龙”的梁元帝,理由是皇帝一只眼,只能看到半面的妆饰。此后,半面妆也开始流行。
啼妆也是一种夸张的妆饰,以白粉敷底,再用油膏在眼下点妆,如一滴泪痕,形成令人怜悯的效果。首创者为汉桓帝时期的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汉书·梁冀传》:“(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以为媚惑”是孙寿创制啼妆的动机,也是她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六朝妆容从色彩上分又有红妆、白妆、紫妆、墨妆;从部位上分则有额黄、花钿等。红妆即红粉妆,以胭脂、红粉涂抹脸部。红妆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魏晋六朝时得以发挥,颇为流行。《木兰辞》云:“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南朝齐谢朓《赠王主簿》云:“日落窗中坐,红妆好颜色。”女性着红妆符合其性别身份,能够展现出女性的妖娆。梁简文帝《美人晨妆》亦云:“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青黛随眉广,胭脂逐脸生。”
红妆的涂抹方式有两种:一种先施白粉,然后再敷以胭脂;一种先用胭脂打底,然后再罩以白粉。尽管妆饰手法不一,但胭脂的地位多集中在腮部,故双颊均呈红色,而额头、鼻梁及下颔部分则露出白色。中国传统人物画在描绘仕女脸面时有留“三白”之法,即从这种面妆发展而来。
白妆,以白粉覆面,不用胭脂。这在胭脂匮乏的时期,用白色增添脸面的白皙是常用的方法。
紫色在古代属于高贵之色,隋唐以后的品官服色制度,将紫色、红色、绯色定为高级服色,只有高官才允许穿紫戴红,但是妆饰用红色较多,用紫色很少。六朝时出现了紫妆。魏文帝宠信的宫女段巧笑,时常“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
墨妆,以黛色饰面,不施脂粉。墨妆出自北周(后周)。《隋书·五行志上》记载:后周大象元年(579),“朝士不得佩绶,妇人墨妆黄眉。”墨妆出现于北方民族并非偶然,女性妆饰受到条件制约,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就地取材以杉木灰炭磨研成粉,施于眉毛和额部,强化了眉毛与脸部妆饰。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颇为盛行。受佛教影响,此时的女性流行在额头涂黄,也即额头妆。
梁代简文帝萧纲的后宫嫔妃盛行作额黄妆,简文帝每天所见,印象深刻,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屡有反映,如《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这一时期还流行梅花妆。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某次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风吹落一朵梅花,不偏不倚落在公主额上,用手吹拂不去,三日之后才洗落,额上留下染成五瓣花的形状,这种妆便称梅花妆。因此妆发明者系寿阳公主,故又称寿阳妆。后来宫中女子纷纷效仿,五代前蜀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说的就是这种时尚潮流。
点妆亦来自宫中。起初本不是妆饰,只是月事来临的标记,后传到民间演变为女性的妆容。(原标题:六朝女子妆容多姿多彩)(完)
作者/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