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学家遇到水墨画,东西方艺术风格实现交融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712758529745

“我最喜欢水墨画的当代性,它的活力!”

▲2024年4月10日,中法文化旅游年特别展览“浩海无碑林”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开幕。(视频制作 卞正锋)

【东西问客户端4月10日电】当汉学家和中国水墨画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10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浩海无碑林”笨笃画展给出了答案。

  ▲2024年4月10日,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卞正锋 摄)

“笨笃”是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从事书画创作时使用的笔名。在画展现场,魏明德向观众介绍:“我的绘画遵循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规则——粗细、浓淡、干湿、深浅……”

  ▲2024年4月10日,观众在一幅名为《归根》的作品前参观拍摄。(卞正锋 摄)

“但同时,也会打破规则。”身为哲学教授的魏明德将辩证思维运用到绘画中。让他打破规则的灵感来自塞尚(Paul Cézanne)、马蒂斯(Henri Matisse)等“巴黎画派”艺术家。

  ▲2024年4月10日,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左)与该校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现场开展对谈。(卞正锋 摄)

“东西方不同的绘画风格的在魏明德的作品中实现了交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教授说。

  ▲2024年4月10日,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笔下的《秋天》作品与窗外的景色相映成趣。(卞正锋 摄)

魏明德从1990年开始研习中国书法。1992年在中国定居后,结识了中国画家李金远,开始学习中国绘画。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旧金山大学、辅仁大学等地展出。

  ▲2024年4月10日,观众欣赏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的画作《阴影中的情侣》。(卞正锋 摄)

“绘画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艺术形式。中国水墨画是活着的艺术,你可以用传统的技法表达当下的所思所想。我最喜欢水墨画的当代性,它的活力!”魏明德对“东西问客户端”记者说。

  ▲2024年4月10日,观众在复旦大学观赏展览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的展览作品。(卞正锋 摄)

本次画展是中法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之一,亦是复旦大学哲学学科周重要活动之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光启文明对话与交流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展览将持续到4月25日。(完)

记者/崔相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