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史悠久又融合了当代生活美学的马面裙成为“国风”顶流,引领了新中式潮流,也见证了人们心中日渐升腾的文化自信。马面裙的历史究竟有多长?
『编者案:最近一段时间,历史悠久又融合了当代生活美学的马面裙成为“国风”顶流,引领了新中式时尚潮流,也见证着人们心中日渐升腾的文化自信。马面裙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曾历经多少变化?又如何凝结着中国古人的制衣智慧与美学风尚?』
▲电视剧《尚食》官方海报
马面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十分经典和极具代表性的款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外观独特,工艺精美,功能合理,凝聚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美用一体、以文载道的人文思想。
就造型结构而言,马面裙由一条裙腰、两片长方形裙身组成。每片裙身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裙门(两片裙身共计四个裙门),穿着时,两片裙身的裙门在前身和后中部位两两重合,形成里外裙门相互搭叠、遮掩的形制,外观只可见两个马面裙门,其式样与宋代二片式旋裙类同。明代马面裙两侧打活褶,清代马面裙裙身无褶或打一厘米宽的细褶裥,
马面裙的衣身开合方式、裙门叠压、褶裥结构、图案装饰、文化内涵等要素综合形成了其的运动性、遮蔽性、装饰性和礼仪性共存的特色,是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独特制衣智慧与美学特色的体现。尽管社会发展、时代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着装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面裙穿越百年时光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不仅受到传统服饰和汉服爱好者的喜爱,亦在国际时尚舞台被西方时装品牌和设计师们重视和追捧。
马面裙裙门相交的式样,活动性与礼仪性兼备
马面,也称敌台、墩台、墙台,最早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因外观狭长形如马面得名。它是探出城墙的一个T型结构,可与城墙形成角度,以便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史前中国第一大城”石峁遗址内有着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遗址。北宋沈括《途经大夏统万城遗时址》记载:“至今谓之“赫连城”紧密如石……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
将“马面”用于服饰,可见于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关于“曳撒”的记载:“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两旁有耳。”“曳撒”是一种长袍,曳撒亦作“曳”“一撒”。其制为裙袍式袍服,本为从戎轻捷之服,以纱、罗、纻、丝为之,大襟右衽、长袖。衣身前后形制不一,后身为整片;前身则分为两截,腰部以上与后片相同,腰部以下两边折有细褶,中间不折,形如马面,两腋缀以摆。
马面裙是明代女子的特色服饰,以对于褶与装饰性裙襕的强调为显著特征
明代女裙以马面裙最为流行,也最具知名度。据《嘉靖太康县志》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记录了马面裙在嘉靖年间的流行。在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有许多身穿马面裙的后妃们。
明代“马面裙”分前后二片,并用一个裙腰,中间交叠部位无褶,裙门外形为长方形的“马面”。明代马面裙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裙门的两侧打活褶,这极大地增加了裙身的活动空间,使裙子具有较好的服用性能。其实物如首都博物馆藏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明中期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驼色缠枝莲缎地,两大片组成,每片221厘米,用裙料三幅半,幅宽60厘米。裙腰用绸单上,两侧各一袢,腰两端各一根丝带,两胯三个对褶。裙襕宽12厘米,妆花翟鸟图案。其实物又如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折枝团花缎马面裙,长78厘米,裙为两片布交叠共腰而成,每片布由三幅半的织物拼缝而成,幅宽60厘米。
明代朱之瑜在《朱氏舜水谈绮》“明代制裳法”中提到:“予见明制裳有十二幅者,有六幅者,十二幅裳左右各一联,每联两端用全幅,中间四幅,各用半幅,两联通为十二幅,前后有马面且当两胁处各做辄子六幅,裳左右各一联,共用全幅前后有马面,当两胁一幅各有六个襞积前后相向”。可知,明代马面裙的制作为两侧的褶为活褶,将矩形布料叠至成褶,加大裙边放量来满足下身活动空间。明代合抱褶马面裙中间为“合抱褶”,分别相向以等距折出活褶,与腰头相接。其实物如嘉兴王店李湘夫妇墓M4出土明代四季花蜂蝶绸裙,腰长146厘米,长71.5厘米,腰宽10厘米。裙襕为璎珞纹,裙褶为中间合抱褶,相向各打三个褶。
▲明代四季花蜂蝶绸裙(嘉兴王店李湘夫妇墓M4出土,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
明代中晚期,马面裙中“襕饰”出现不同的装饰方式。“襕”的结构源于战国至汉代流行上下分裁的深衣。隋代出现了襕袍,证以《旧唐书·舆服志》载:“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据《宋史·舆服五》记述:“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可见,宋代襕衫之“襕”是指服装衣身下摆处的“拼布”缝线。宋代服装上“襕”的结构,又被传播到与宋代同时期的金朝。案《金史·舆服中》记载:“十五年制曰:袍不加襕,非古也。遂命文资官公服皆加襕。”
▲明代舞凤折枝花缎织金襕残片(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武进博物馆藏)
▲明代红色暗花缎云蟒马面裙(孔府旧藏)
▲明代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孔府旧藏)
清代马面裙样式丰富,其中褶裥被条状襕干替代的一类颇具立体效果
马面裙到了清代盛极一时,成为清代汉族女子的日常和标志性着装。它是由两片相同的裙片组成,穿着时需要将裙腰上的扣子或绳系好。
清代前期,马面裙裙门四周(腰头部分除外)饰一条到多条不等的缘饰。裙门有龙纹、凤纹、海水江崖、亭台楼阁、云纹和蝴蝶花卉等图案装饰。图案底端适合裙门的四方形状,上端则灵活多变。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代青暗花绸地绣花卉纹马面裙,长100厘米,下摆宽105厘米,前裙门绣牡丹、菊花、佛手、红蝠、宝瓶等吉祥纹饰,寓意“洪福齐天、吉祥富贵”。裙门两侧绣散点花卉、蝙蝠纹饰,与主纹饰相呼应。清末民初,随着生活方式节奏加快和审美简化,马面裙裙门的结构仍然存在,但是图案逐渐消失,最后仅剩缘饰。
到了清代,明代马面裙用于增加活动空间的矩形面料折叠而成的褶裥结构,被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且拼缝处装饰襕干的工艺取代,时称“襕干裙”。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酱紫缎地三蓝绣侧褶裙,长97厘米,下摆宽107厘米,裙门采用三蓝平针绣、三蓝打子绣及盘金绣工艺绣牡丹花、八宝纹和海水江崖牙。又如清代大红色三蓝绣蝶恋花马面裙、绿缎地彩绣四龙八凤纹马面裙、清代宝蓝缎贴布绣平生富贵马面裙。后者长97厘米,下摆宽144厘米,裙门装饰宝瓶与牡丹组合的富贵平安纹饰,镶嵌黑色襕干,“襕干”中装饰竖条状牡丹和宝瓶纹样。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女性日常服装有“二十四褶”的“玉裙”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杏红暗花绸地绣牡丹蝴蝶纹马面裙,长99厘米,下摆宽88厘米,前裙门满绣牡丹、梅花、蝴蝶等纹饰,镶嵌有玄青地绣花卉花边,裙两侧打褶,每个褶底分别彩绣穿枝花卉纹,并镶嵌共24条花边。杏红色绸地的裙幅黑色“襕干”边的纱向为斜向,纱向垂直于底边,马面上的黑色“襕干”也采取一致的方向,表现出缎面光泽质感。黑色襕干不仅具有遮盖裙幅拼合线的作用,还可通过不同纱向加固拼合裙幅形状,并有利于形成“膨胀锥形”的造型效果。
清代还流行百褶马面裙,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记载:“近则以整缎褶以细裥道,谓之百折。”百褶裙的两侧向中间压褶,每褶仅宽1厘米左右,固定褶裥,时称“顺风褶”。清代李渔曾称此裙“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家常,惜物力也。”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红暗花绸地绣地景梅蝶纹百褶鱼鳞马面裙,长97厘米,下摆宽76厘米,两侧各捏50条细褶,和之正满100之数,是名符其实的“百褶裙”。正面裙门与背面裙背中央绣有“麒麟送子”“五子夺魁”“官带传流”等纹样。裙门镶边宽大,由内至外共饰四层边饰,第四层为白缎地平针绣折枝花边,于裙门中段做成如意云头式样。
多色褶裥彩缎拼缝的“月华裙”也是清代的潮流单品。由于过于费料费工过于浪费,清人李渔称月华裙“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其实物薛雁《霞裙曳彩虹—中国古今女裙》书中收录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大红色暗花绸月华裙(图45),两片重叠围系形成裙门,马面和裙下摆有两道缘饰,外一道为蓝素缎地彩绣折枝牡丹花卉纹,白素段镶边;内一道为黑素缎地蝶恋花、寿桃和葡萄纹绦带,以蓝白色机织花边镶边。该裙两侧褶裥处用绿色、银灰、紫色、橙色、白色、蓝色、玫红、黄色、浅粉红和水红色共十种颜色的绸料拼成,五彩斑斓,风吹动色如皎月晕耀光华,被称之月华裙。
▲大红色暗花绸月华裙(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清代凤尾裙则是一种由彩色条布接于腰部而成的条状女裙。又因其末端为尖角状,形似凤尾而得名。其中两条较阔,余均做成狭条。每条绣以不同花纹,两边镶滚金线,或缀以花边。背部则以彩条固定,上缀裙腰。穿着时须配以衬裙,多用于富贵之家的年轻女子,士庶妇女出嫁时亦多着之。因其造型与凤尾相似,故名,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载:“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凤尾裙常作为附属服饰围系于马面裙之外,时称“凤尾马面裙”。
凤尾裙后期又与长衣相连,衍生成礼仪婚嫁服饰及戏曲演出中出的“舞衣”,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缎地彩绣舞衣,凤尾部分沿用了布条式剪裁的形制由双层凤尾绣片组成,色彩丰富、刺绣精美,非常华丽。(完)
作者/贾玺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