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宋金壁画 看千年中国

来源:中新网 1715560602000

山西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错地带,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出土壁画充分反映了多元文化汇聚的鲜明地域特色。

中新网山西新闻5月11日电自汉代以来,墓葬壁画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在身后世界描绘生活和抒发愿景的重要载体。从汉代的虚幻缥缈,到魏晋隋唐的秩序庄重,再到宋金的市井风情,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卷是社会发展变迁的时代写真。

山西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错地带,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出土壁画主要集中于北朝、宋金和元明三大历史时段,充分反映了多元文化汇聚的鲜明地域特色。

山西宋金墓葬以砖砌仿木结构营造地下家园,以壁画、砖雕构建未来图景。一座座家园,承载着众生世相,气象万千,浓缩着家国情怀,赓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月13日16:00,记者将走进山西博物院,解锁“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展览,带领大家深入探索宋金时期壁画的独特魅力。

看点1:妇人启门图

  山西沁源段家庄和山西晋城郝匠金墓出土的妇人启门砖雕,因门内女子微微探出头张望略显俏皮可爱,吸引众多观众参观。本文图片来源中新网

启门图像是古代墓葬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题材,因启门之人多为女子形象,故名为“妇人启门”。其最早可追溯至汉,历经唐、五代,到宋金时期加入鲜明时代特征的“家”文化的世俗内容,使其在当时社会中更为流行。通过半遮半掩的状态,强烈暗示门后尚有另外世界,给人无限遐想。

看点2:山西晋城郝匠金墓

  郝匠金墓位于晋城市经济开发区郝匠社区怡凤小区东部,墓葬结构保存完整,可分为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后室五部分。该墓仿木建筑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完好,砖雕图像包括仿木构建筑构件、格子门窗、二十四孝等,建造精美、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营造出一个内涵丰富的地下空间。此次展览中硕大的墓葬以裸展的形式呈现,800多年前的墓葬被整体“搬进”展厅。

看点3:开芳宴

  开芳宴,是墓主夫妇对坐图与宴饮、杂剧乐舞等题材的组合图像。墓主人夫妇端坐于高堂,宴饮并观赏乐舞、杂剧演出,侍者立于左右,厅堂陈设一应俱全。开芳宴表现了墓主人夫妇之间的相敬如宾,也反映了当时的家庭观念和生活场景。

看点4:身着波点纹的戏俑

  出土于山西省稷山县化肥厂金墓的一组戏俑憨态可掬。其中副末色戏俑头戴牛角帽、身着现代流行的波点纹长袍,行叉手礼,十分可爱。宋金仿木构墓室中有大量带有戏曲图像的壁画和砖雕,表演生动,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繁荣发达的民间文娱盛况。戏曲这种市井文化,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看点5:“二十四孝”砖雕

  宋金时期北方地区墓葬中流行的孝子图呈现出组合固定化、图像模式化的趋势和特点。整体上说,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出现的孝子图,故事数量不一、但内容几乎统一,个别因地域会呈现动态变化,但基本上反映的是历代孝子孝行内容。

看点6:传说中的奈何桥

  山西省沁源县正中村金墓墓室壁画摹本——奈何桥图,画面正中有一拱形虹桥,桥左两位仙女持幡引路,桥右一男子手捧佛像,后有一女子双手合十做礼佛状。画面下方绘有袅袅叠绕的祥云。虹桥正上方绘天宫楼阁,绽放朱光,遍布红霞。奈何桥是中国道教和民间传说中转世投胎必经的地点,宋金墓葬壁画中的升仙图、奈何桥图等,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看点7:天象图

  天象图是古人天地人合一宇宙观的再现,也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在宇宙的背景下描绘死亡,并寄托重生愿望。西汉晚期以来,墓室壁画中流行绘天象图以象征宇宙天空,其基本位置为墓室顶部或棺盖之上,主要内容包括星座、银河、日、月等。天象图象征着天上或仙界,是灵魂升天思想的表现。

看点8:宋金时期的“八仙”

  八仙是道教中最受民间欢迎的神仙组合。宋金时期,八仙人物还不统一,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八仙是明代吴元泰《东游记》中记载的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铁拐李、曹国舅。但在山西侯马金墓中发现的八仙有徐神翁,而无何仙姑。他们神通广大、布道施政、惩恶扬善、变化万端,体现了普通老百姓朴素的理想与与追求。

看点9:山西省繁峙县南关村壁画墓

  该墓位于繁峙县杏园乡南关村,是一座金代砖雕壁画墓。墓室壁画包括墓顶、建筑彩绘和墓室主题三部分。题材选择上,该墓采用中原地区金代墓葬传统格局,如各色杂宝、男女侍从、湖石禽鸟、财帛进奉、丘墓神煞等,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死后想象,力求维持未来世界的富饶与安定。

看点10:山西省盂县泥河村壁画墓

  盂县泥河金墓是晋东山地一座典型的壁画墓,保存完整,发现壁画7幅,包括持杖老翁、鹿献林芝、狮戏绣球、童子骑鹤、夫妇对坐等内容,其斗拱、立柱形式及拱眼装饰与繁峙县南关壁画墓近似。

让我们“穿越”到千年前,领略宋金壁画中的万千世界。(完)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