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送大暑船”充满了欢乐的节日氛围,人们兴致勃勃地赶来观看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将平日里“蛰伏”的艺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北京时间7月22日15时44分迎来了大暑节气,这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节,酷热的天气已到了极点,世间万物也将能量释放到极致——稻田飘香,瓜果成熟,流萤飞舞,荷花怒放,一切都是生命最绚烂璀璨的模样。
而对于浙江沿海一带,尤其是台州椒江的渔民来说,这一天,也许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送大暑船”是当地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如今的“送大暑船”充满了欢乐的节日氛围,人们兴致勃勃地赶来观看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将平日里“蛰伏”的艺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浙江台州湾渔民们拉抬着“大暑船”上街巡游。(中新社资料图片)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暑”是炎热的意思,相对于小暑,大暑更加炎热,“湿热交蒸”在此时节到达顶点。民俗有云,“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大暑时节,阳光火辣辣倾泻下来,吸进脏腑的空气都是滚烫的,但是放眼望去,四野郁郁葱葱,木槿花开,荷花满塘,盛夏的炎热与潮湿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万物在蒸腾的暑气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大暑船”上街巡游。(中新社资料图片)
“送大暑”是台州独特的民俗
“一夜潮回葭沚船,花蚶白蟹不论钱。”清代的朱邺华一首《椒江竹枝词》道尽台州湾的渔镇文化。而“送大暑船”风俗正是台州湾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态呈现。
此活动每年大暑日举行,主要是迎、送当地的“五圣”神。“五圣”是浙江台州湾一带民间流传的五位瘟神,“大暑船”则是承载“五圣”出海的模型船。此船形如缩小版的三桅帆船,长约10米,宽约3米,重将近2吨。船舱内放置神龛、香案、水缸、桌椅板凳等船上用品以及各种酒食米面,还有刀矛、枪炮等自卫武器。大暑节气,正值东海休渔期,渔民们便趁此空暇举行隆重的仪式,将“五圣”送出海,为的是驱除疫病、保佑平安。
大暑日清晨,浩浩荡荡的送神队伍抬着精心制作的大暑船从当地的五圣庙出发,前往椒江口。所经道路两旁人山人海,观者如潮。队伍前有鸣锣开道、钢叉护持,鼓号喧天;中间是香亭台阁、高跷彩车,狮龙腾跃、武术杂耍赢来喝彩不断。及至椒江口码头,队伍自动散开,掐准海水落潮的时间,将大暑船拉出渔港,让船趁着落潮大水,漂向大海,带走疫病与暑热。
▲2019年的仪式上,各种玩具奥特曼在“大暑船”两侧做护卫,代替了原来的纸兵将护卫队。(中新社资料图片)
让传统习俗充满时代气息
纵观大暑船的造型演变历史,犹如时代变迁的缩影。
年过七旬的卓兆聪师傅做得一手好木活。“以前我们都是私下里偷偷做的,怕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现在好了,政府也重视保护了。”卓师傅说,以前的大暑船都是用木头做的,不像现在只用毛竹搭架,重量更为笨重,船内还供奉着活的小猪和小羊呢。
2021年,“送大暑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椒江已完成“送大暑船”的数字化记录工作,提取避水兽、木槿花、海水等元素和传统纹样,进行了文创产品的开发。
随着时代的变迁,“送大暑船”这一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如今人们也不再绝对地把“五圣”当作凶神,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当代渔民有着更广阔的精神视野与自信,渔民们更希望这样的习俗盛典能为他们的海上作业带来吉祥、平安。
这一传承百年的传统民俗也吸引了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去年大暑时,来自法国的冯克礼几乎全程参与了活动。他不停地拍照,记录下许多精彩的瞬间。
负责造船的手艺人向冯克礼介绍说:“最终,这艘船会被大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漂远、沉浮,以此祈福人们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生活安康。”(完)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江民宗”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