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巴黎的那抹“中国白”,是五彩斑斓的“白”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23111952962

福建德化陶瓷以“白”见长,因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润如玉而享誉世界,被赞誉为“中国白”。

有没有一种“白”,令人觉得莹润玲珑有君子之风?大约被称为“中国白”的德化白瓷能给予人如此美妙的视觉享受。

近日,经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授权,由中国艺术家白明和法国艺术家富尤创作的作品《巴黎2024奥运会—中华璧·凯旋尊》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特许商品。

“水纹”里的中法元素

据介绍,白瓷《凯旋尊》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陶瓷版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特许商品“文君瓶”之后,又一件产自德化的奥运会特许商品,也是中国赠予国际奥委会的国礼。

这件作品的设计巧妙融合了中法最具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和元素进行了再创造。作品整体以新、旧凯旋门作为设计意向,一面面向过去,主体是圆弧,体现了旧凯旋门的拱形结构;另一面指向未来,采用新凯旋门的直角造型。同时,作品又从中国传统水纹装饰中提取元素,通过白瓷浮雕的表现方式呈现,一方面象征着纯净和活力,另一方面表现上善若水的中国哲学思想。此外,“水纹”的应用也是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开创性地在塞纳河上举办的一种纪念。

            ▲白瓷作品《凯旋尊》巧妙融合了法国与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和元素进行再创造。(图片来自中新网)

“在烧制难度上,《凯旋尊》更甚于‘文君瓶’。”据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凯旋尊》承接生产企业负责人曾世成介绍,由于《凯旋尊》的两个柱子是中空的,且外形上多为平面、直角设计,在烧制过程中极易出现裂纹、形变甚至“塌方”,成品率仅接近50%。这无疑是对德化陶瓷工匠技艺与耐心的极大考验。

从2016年巴西奥运会吉祥物纪念瓷,到“冰墩墩”“雪容融”“文君瓶”,再到《凯旋尊》,德化陶瓷展现出的“国际范”“奥运范”,正在不断打破传播界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喜爱。德化陶瓷也一次又一次地诠释了“器以载道”的理念,向世界讲述着中国陶瓷的故事。

“五彩斑斓的白”

有人说,德化白瓷是“瓷中之玉”。细究起来,德化白瓷的动人离不开那一抹耀目却不张扬的“白”。

白色,实在是最为平淡的颜色。当人们赞叹霓虹七彩光芒的时候,也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所有可见光相融合就会成为白色光,看似平凡的白也是最为包容的色彩。《淮南子》中亦有言,“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正所谓大道至简,白色以极致的“纯”动人心魄。

德化为何能烧出最美的白色?德化地界的戴云山拥有如画风景,也出产优质高岭土,这一方得天独厚的自然水土成就了白瓷。瓷土高硅低铝的特性,形成了人们口中的“糯米胎”,那是细腻无杂质的、如同蒸熟了的糯米糕一般的胎质。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了君子般的温润感与白玉一样至真至纯的颜色。

        ▲2023年8月25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展。图为展览现场。(图片来自香港中通社)

然而,德化白瓷的白也并非千篇一律的白。因为瓷土配方、烧制条件的差异,白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瓷釉在火焰中炼烧,铁离子含量的增多,便有了白中蕴含着微黄暖意的“象牙白”。着是明清时期的德化窑在元代白瓷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颜色,这种莹厚的外表透露着温婉的性格,无论是庙宇还是家族祠堂,都有象牙白祭祀礼器的身影。

与“象牙白”齐名的有“猪油白”,名字虽然土味浓重,却直观地表达着有如凝脂般的光滑明亮,有如玉石般的细腻润洁。此外还有“葱根白”,顾名思义,必是白里泛青的样子,而稀有的“孩儿红”其实也是一种白,它从窑变的机缘巧合中诞生,是似婴孩皮肤白中透着粉红感觉的颜色,通过名字便可知它是何等的娇嫩可爱。

其实,无论哪一种白,都脱不了冰清剔透、淡雅素净的底子,在万紫千红的繁华世界里,细细观赏这一抹中国白,人也会淡然许多。

“中国白”何以打动世界

回溯历史,德化白瓷自宋元时期兴起逐步走向繁荣,及至明代达到工艺巅峰。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俏世界,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张友好名片。倘若翻开《马可·波罗游记》,你可以看到这位意大利旅行家曾这样记述:(德化)这里除了烧制瓷杯或瓷碗碟外,别无可述之处……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由此可见,德化瓷器制造是如此普遍与繁盛。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多个古代德化窑口的陆续出土,逐渐向人们展示了当地瓷器发展曾经的盛况。坐落在德化县宝美村的屈斗宫窑址,仿佛一个大型的时光宝盒,将宋元时代17间窑室、800多件工具和近7000件瓷制品保存其间,直到1976年被挖掘发现。隔着漫长时光回望,似乎依然能感受到曾经那炽热窑火的余温。而三班镇的尾林窑址更是了不得,遗迹竟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代王朝,依次排列的窑炉一个串联便是悠悠千载。

        ▲2023年8月25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展。图为展览现场。(图片来自香港中通社)

在今天的国家博物馆中,几件从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的器物赫然在列。这艘足有六层船体的古商船,载着德化瓷,在南宋的某一天启航又沉没,那精致小巧的牡丹八棱粉盒、那釉面光洁的莲花纹瓶……都沉睡在西沙海域。当然,也有更多的商船在风浪中顺利地达目的地。日夜奔涌的波涛曾映现航船的倒影,瓷碗、瓷罐、军持、高足杯乃至花盆、花瓶,德化白瓷静静地“躺”在储物仓中,与茶叶、丝绸一道,随着浪潮将中国韵致传向海外。

在欧洲,法国人为德化白瓷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中国白,又以“鹅绒白”来形容它的色彩,而后更以“欧洲白瓷之母”来赞誉它,足可以想见,这些莹润通透的瓷器,是怎样地令人为之着迷与倾心,又是怎样地以中国之美打动了世界。(完)

综合中新网、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等

责任编辑:陶然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