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幽默书写是作者文化素养的体现,这种独特的幽默风格丰富了晚明散文的精神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作品的幽默书写是作者文化素养的体现,明代陈继儒、袁宏道、张岱等人的散文小品皆不乏幽默因子,他们都能于各自的散文中透露出人生的几许机智、诙谐甚至无奈,为晚明小品精神享誉后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一代游圣”的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也有一些幽默风趣的文字,尽管只是偶尔露峥嵘,却也足以彰显其游记文学书写具有个性天趣的晚明小品精神。
▲石梁飞瀑景区的徐霞客石像。(图片来自中新网)
徐霞客为了不受科举的羁绊,终生未曾进学(俗称秀才),但他对“四书”“五经”的熟稔且运用自如乃至随心所欲,却又非一般冬烘学究所可比拟。《滇游日记十》崇祯十二年(1639)六月二十五日日记记述寄居刘北有书馆,一时有绝粮之忧:“北邻花红正熟,枝压墙南,红艳可爱。摘而食之,以当井李。”所谓“井李”,语出《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已被金龟子幼虫吞噬过半的李子,竟然可以救下一位廉士的性命,当属寓言性质。徐霞客拈来此典用为一时断炊的掌故,他摘食花红(沙果),似非饿肚子时的饥不择食,而是借题发挥,巧用“亚圣”之语凸显自己达观自处的生活态度,有极为诙谐的自我调侃成分。
只有文本细读,方是看懂古人、理解古人的唯一坦途。(完)
作者/赵伯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