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里的秋社狂欢

来源:北京晚报 1727401698000

秋天意味着收获,人们欢天喜地庆祝丰收。在古代,人们也会用他们的方式来庆祝丰收,这就是秋社,即社日。

秋天意味着收获,人们欢天喜地庆祝丰收。在古代,人们也会用他们的方式来庆祝丰收,这就是秋社,即社日。古时候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人们在这两天祭祀社神。春社,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每个朝代具体日期并不相同,秋社也如此),这时农耕开始,为了祈求社神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在这天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这时正值新谷登场,百果争荣的秋收时节,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和感激、报恩心情,再一次举行祭祀活动,以报答社神保佑,给人们丰衣足食和人畜平安。

  ▲9月25日,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2.3万亩山楂迎来采收季,红彤彤的山楂挂满枝头,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图为村民们在采摘山楂。(图片来自中新社)

社,是古代村民的组织形式,春秋时期每二十五户为一社,到唐代演变为百家为一社。每个社都有自己的社树,有的是松树,有的是栎树。所以社的名字就以树来命名,出现了杜社、栎社等。社日祭祀活动一般在“社树”下进行。人们事先会在社树下搭好社棚,供上社神,全村老少云集在社棚下举行祭祀活动,还要有演出活动。自古以来,也有不少文人雅士记载了社日的欢乐。

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载:“社日,上说: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祭祀仪式结束后,社民们便兴高采烈地共享祭品,吃肉喝酒。大家和着乐声,边歌边舞。

隋朝学者侯白在《启颜录》中对社日宴乐场面有这样的描写:“遂乃肆筵设席,祭祀蒸尝;鼓瑟吹笙,弦歌酒宴;上和下睦,悦豫且康;礼别尊卑,乐殊贵贱。”

唐代,为了欢庆丰收,各地秋社还要举行赛会,除了演奏乐器、杂耍、跳舞外,还有赛大猪、赛大鹅等比赛,各家各户的猪鹅宰杀后,摆在一块集中设祭,让神明评比,看哪一家的大,预示着丰收成果。据唐代《垣曲县志》载:“秋成,村社飨赛报答神祇。盛集优娼,搬演杂剧,弦管摴蒱,沉酣达曙,如鲁人猎较,久而难变也。”唐代《大名县志》也载:“秋报赛神多用倡优,辨杂剧,唱乐府,酒后耳热歌呜呜焉。”

唐代自然少不了关于社日的诗歌。唐代大诗人王维《凉州郊外游望》一诗对此有所描写:“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处于偏远之地的凉州,赛神活动都搞得这么热闹,可见秋社以及赛会在全国的普及程度。

宋代,秋社也是一个全民性的狂欢节,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参与其中。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则以猪羊肉、腰子、妳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在浩如烟海的宋诗中,社日也多有表现,北宋诗人张耒《田家三首》其二描绘了一幅农间的秋社图:“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村民们早早地酿好了酒,社日这天,烹熟牛肉,妇女头上插着野花抱着孩子,老翁拄着拐杖蹒跚而行,都来感受节日的热闹。大家酣畅淋漓地喝酒,竟不知不觉到了夜晚。

北宋诗人梅尧臣《续永叔归田乐秋冬二首》其一写道:“坎坎击鼓坐林下,醉去自有儿童扶”。描绘了一片鼓声中,大家开心喝酒的情景。

宋仁宗时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和两浙转运使的诗人胡宿,对江南的农村格外熟悉,他的《田舍》一诗,就把江南的秋社写得生动淋漓:“农家秋物成,腰镰刈新谷。得食鸡豚肥,饱霜梨栗熟。牧童唱田歌,孺子宰社肉。野老醉亦讴,爱此羲皇俗。”农家秋天收获新谷,鸡豚肥美,梨栗成熟,牧童唱着田歌,大家祭社享肉,一片祥和安宁。

宋徽宗时进士、历任元城县尉、平阳府司录、济南教授等职的诗人李若水也写过一首《村家引》诗吟咏秋社:“村翁七十倚柴扉,手障夕阳望牧儿。牧儿归来问牛饱,屋东几亩田未犂。邻老相邀趁秋社,神巫箫鼓欢连夜。明年还似今年熟,更拚醉倒篱根下。”在邻老的相邀下,人们参加秋社之集,箫鼓欢声连夜不息,盼望明年继续丰收。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秋社》一诗中也写道:“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稻蟹雨中尽,海氛秋后空。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酒满银杯绿,相呼一笑中。”

曾游历襄汉、经蜀都、寄湖浙的南宋诗人刘学箕写了《田家》组诗,其一写道:“稻熟田间笑老农,咚咚村鼓乐时丰。新刍自酌花瓷碗,醉倒扶携夕照中。”成熟的稻田是老农的最爱,社鼓阵阵,新酿的美酒飘香,人们举杯共庆丰收年。

丰收的季节同样感染了南宋时的道士兼诗人白玉蟾,他挥笔而就《农歌》诗:“上田稻似下田青,乳鸭儿鹅阵阵行。稻熟酒新鹅鸭大,村歌社舞贺秋成。”稻子成熟,新酒初酿,鹅鸭肥美,村歌社舞,此时才是村民们最开心的时刻。(完)

作者/刘永加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