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已走过123年的时光,它见证了无数文学巨匠的高光时刻,也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学作品的交融。
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大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这一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已走过123年的时光,它见证了无数文学巨匠的高光时刻,也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学作品的交融。对于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汉学家而言,诺贝尔文学奖还为他们打开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窗口。
▲江苏南京,市民在书店内阅读书籍。(图片来自中新社)
美国汉学家赛珍珠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女性获得者。她在出生几个月后便随父母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这一去,便是与中国一生的不解情缘。
她从1922年开始写作,先后出版《也在中国》《光明飞到中国》《北京来信》等80余种作品。这些文字,细腻而深刻,多以中国社会作为背景、以中国文化为底色、以中国人为主人公,捕捉中华文明的独到之处,体察中西文化的微妙差异与共同点。1938年,赛珍珠因“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用英语写作中国题材获奖的西方作家,并在颁奖仪式的演说中直言,“我相信中国小说于西方小说和小说家是有启发的”。
同样热衷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他是一位十足的“中国迷”,对中国的文史哲十分感兴趣,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等。至于他的译作,更是五彩缤纷,涵盖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文学作品,如《桃花源记》《水浒传》《春秋繁露》《边城》……“在世界其他国家文学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中国文学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是如此。”马悦然说:“我不是中国人,可是我读过相当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从上古时代到现在。每读到一篇我非常欣赏的作品,我都希望把它译成我自己的母语。”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图片来自新华社)
12年前的今天,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当代文学正式迈向世界舞台。莫言的作品如今在海外颇受欢迎,也离不开汉学家们的译介。
▲著名作家莫言。(图片来自中新社)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近年向美英读者翻译介绍了多部中国小说,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了显著贡献,并获得多种奖项。特别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为莫言作品英译的葛浩文式翻译,更是受到高度赞赏。“我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翻译得再多都感觉乐此不疲。”葛浩文感叹:“我喜欢他们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酒国》是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在创作手法上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的作品;而《生死疲劳》则堪称一部意蕴悠远的长篇寓言;极富音乐之美的《檀香刑》,令人回味无穷。”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图片来自界面新闻)
罗马尼亚汉学家白罗米也是莫言作品的译者之一,她提到,“谈到中国文学时,我发现受罗马尼亚读者接受程度最高的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这确实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我认为那么多读者喜欢这部小说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借之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段。另外,他们也是被小说叙事艺术吸引住了。”说到这里,白罗米补充道,可能是因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时代的农民生活与中国前一时期的乡土生活十分相似,因此当莫言在小说中揭示了自己家乡人的生活经历与感受时,就会让读者感觉到他们与小说里的村民们想象性地生活在了一起,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内心呼应。(完)
综合中新网、中国文化译研网、《中华读书报》、《学习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