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近日在山东济南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
戴上AR眼镜,饱览河南马街书会盛况;置身VR空间,漫游故宫三大殿;面朝体感设备,跟着虚拟人学打太极拳……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近日在山东济南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
近年来,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红”海外,吸引了外国受众的目光。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今天,汉学佳就带大家来逛逛非遗博览会,感受“非”同凡响的千年“遗”技。首先,我们进入博览会现场,会看到诸城派古琴展区人气颇高。
▲诸城派古琴市级传承人姜燕。(图片来自文旅潍坊)
说到古琴,不得不提到一些有关“古琴的故事”。作为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古琴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被尊称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是一个“古琴迷”。1961年,林西莉随丈夫来到中国留学,在北大的一间教室里,她首次听到了古琴的声音。“我轻轻地拨动其中的一根弦,它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那音色清澈亮丽,但奇怪的是它竟还有种深邃低沉之感,仿佛这乐器是铜做的而不是木制的。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正是这音色让我着迷。”机缘巧合下,林西莉找到了1954年由北平琴学社改造而来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并成为了研究会的唯一一名学员,师从管平湖的弟子王迪。近半个世纪之后的2006年,林西莉出版了《古琴》一书,至今仍是介绍中国古琴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看完古琴,我们再逛一逛“美在匠心更生动”展区,在这里,江西省婺源绿茶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在种茶、制茶、烹茶、品茶、饮茶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礼仪、风俗与习惯。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茶叶加工者查看茶叶情况。(图片来自中新社)
意大利汉学家、威尼斯大学亚洲与北非研究院院长马克·切雷萨对茶文化颇有研究。他是意大利茶文化协会AICTEA的联合创始人和名誉主席,也是将唐代陆羽《茶经》完整注释翻译为意大利语的第一人。
在台湾求学期间,朋友带马克去了一家中国茶馆饮茶。在茶馆里,马克品茶并欣赏了中国的茶道茶艺表演,自此对茶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他便开始翻阅大量资料,了解茶的历史和文化。在马克看来,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圣物,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书法作品自然不会缺席。展会现场,由书法、古籍等组成的画屏墙通过多屏联动的方式实现内容的同步切换,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全面的信息体验。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于笔墨间流淌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三千余年的发展中,汉字的书法形成了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中国人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2009年,中国书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996年,意大利汉学家毕罗被汉字的“新颖性”所吸引,汉字的符号、线条、结构,对于成长于拉丁字母体系中的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于是,他开始如中国学生一样,一笔一画学习汉字,每天花两到三个小时,重复抄写一到两行相同的汉字。
在毕罗真正开始用毛笔书写汉字与研究书法史时,他感受到更多汉字与书法的魅力。“我非常喜欢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一句话:‘意在笔先’。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次行动成功与否,都取决于起初的‘意’,而实现这个最初之‘意’,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才行。研习中国书法,传播中国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独特的精神价值。正如毕罗所说,通过研究这些非遗文化,可以让对中国完全不了解的人获得一些新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也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综合中新社、南方人物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