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官职最高升至尚书,最低被贬至团练副使,他做官的足迹遍及今天的11个省份。
你印象中的海南什么样?是成片的椰林,湿润温柔的海风?还是人声鼎沸、充满烟火气的老爸茶馆?抑或充满文艺色彩的与苏轼相关联?
千年前,海南还只是一块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也是苏轼最后的贬谪之处。近日,海南东坡主题图书馆在海口开馆,众多“苏迷”慕名前往,东坡文化与海口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海南东坡主题图书馆在海口开馆。图为海南东坡主题图书馆藏书。(图片来自中新社)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官职最高升至尚书,最低被贬至团练副使,他做官的足迹遍及今天的11个省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将贬谪处视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之地”。或许正是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让海外学者对苏轼的兴趣经久不衰。苏轼到底有何魅力圈粉西方?今天我们来听听汉学家的答案。
美国汉学家、翻译家伯顿·华兹生是苏轼的忠实粉丝,他翻译出版的《苏东坡诗歌选集》一书让苏轼走进英语世界的普通民众。在书中,华兹生选译的篇目按照苏轼人生历程的五个阶段展开,主要涉及两大主题:一是苏轼的宦游生涯,二是苏轼的乐观精神。在他看来,苏轼一生所具有的漂泊性和无根性特点与拓荒者精神有着相通之处,能够引起美国读者的共鸣;此外,苏轼坚韧执着、超然达观、追求自由、傲视苦难的特质深受美国民众的敬佩和推崇。
▲国庆期间,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博物馆内游人如织。图为三苏祠东坡盘陀坐像前游人众多。(图片来自中新社)
法国汉学家费飏则被苏轼“谨慎、博学、有自嘲精神和自由的灵魂”所吸引。他认为,苏轼在作品中爱用“隐喻”,这种隐喻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代表了一种人生体验。“在隐喻中,苏轼将自己代入动物、甚至无生物中,抹去了‘自我’与其他物体的界限,融入到世界这一整体中。例如,‘两角徒自长,空飞不服箱。为牛竟何事,利吻穴枯桑’,对水牛的短短几句刻画,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不仅如此,在一些作品中,苏轼似乎暂时放弃了固定的‘自我’内核,而是逃逸、投射到万物中。”
此外,费飏还强调苏轼作为“全才”的丰富才能,不应简单地将苏轼划入某一类别,而应将这位古人视作“完整的人”。“苏轼是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儒家经典评论家,也是一位处理实际政务的地方官员、政治家,并且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无不在持续地滋养他对生命的思考。”
▲音乐剧《苏东坡》以苏轼一生的轨迹作为线索,通过18首音乐作品,呈现了苏轼人生中的重要经历及事件。图为演出现场。(图片来自中新社)
“接触了苏东坡的文章之后,我被他的那种自由自在、想象丰富的思想所吸引。”美国汉学家唐凯琳对苏轼“一见钟情”。从那以后,一颗叫“苏迷”的种子就埋在了她的心里,并随着对苏东坡了解的不断加深而茁壮成长。在她心中,“偶像”苏轼是西方汉学家们探讨最多的中国重要人物之一,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正如美国汉学家艾朗诺所说:“苏轼的性格,外国人很容易欣赏,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喜爱。他的思想那么开朗,那么开放,很容易让不懂中国文化的人去了解。”
综合封面新闻、中国社会科学网、东坡文化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