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谁还在读《三国》?

来源:汉学佳 1730801145000

从1689年日本学者湖南文山的日译本算起,《三国演义》的海外译介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译文涉及拉丁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这句话应该都不陌生。近日,三国时期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墓地在南京被发现,关于三国及《三国演义》的讨论再次席卷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流传最广、集民间传说与文人创作之大成的章回体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西方世界也声名远播。

▲三国历史情景剧《忠义千秋》剧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1689年日本学者湖南文山的日译本算起,《三国演义》的海外译介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译文涉及拉丁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在《三国演义》中,各类权力角逐、人性刻画乃至魔幻色彩相互交织,一些海外读者甚至将其定义为一部“史诗级的伟大小说”。在这数百年的译介过程中,许多汉学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准把握《三国演义》的历史脉络与文学精髓,还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各自文化的审美偏好,使得三国的故事能够赢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

美国汉学家罗慕士是《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他研究《三国演义》、教授《三国演义》、翻译《三国演义》,还翻译了不同版本介绍《三国演义》的书籍。1991年,他所翻译的《三国演义》全译本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三国演义》最佳英文译本。

▲三国历史情景剧《忠义千秋》剧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英国汉学家闵福德曾评价道:“《三国演义》在中国人中很容易引起共鸣,但却很难用英文传达。罗慕士在很大程度上客服了这个困难。译作中叙述和对话部分很易读,他对书中高潮部分把握得很好。译本对韵文的翻译尤其突出,他大胆地使用韵律,捕捉原作的风味,再现了原作的流畅和神韵。”

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尹芳夏是《三国演义》首个德文全译本的作者。自2011年正式接受德国菲舍尔出版社的委托,在接下来的6年中,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麓的家中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毋庸置疑,能够用六年时间翻译这部作品,我感到荣幸和快乐。”

▲江苏无锡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拍摄基地。(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翻译过程中,尹芳夏最大的挑战是翻译一部如此重要、地位如此之高的古典文学巨作所带来的责任感,同时还要兼顾受教育程度良好的读者群和汉学家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书中人物上千,原文中每个人物都有姓、名、字、号,一些情况下还有别名。中国读者可以通过汉字姓名区分人物;但德国读者熟悉罗马字母式的姓名,所以在每个出场人物时按照原文姓名字号,之后的翻译中就始终只用姓和名,但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个最重要人物的名字是个例外。”

“可能是由于德国和中国一样经历过民族和国家的分裂,《三国演义》讲述的内容特别能引起德国读者的共鸣。”在尹芳夏看来,《三国演义》是一部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经典,书中克敌制胜的策略、招贤纳士的做法,以及对于忠诚、识时务等价值观的讨论都使其可以引起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兴趣和共鸣。

综合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等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