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晋:康熙与路易十四的使者

来源:北京晚报 1730939953000

白晋和其他传教士一起给康熙及皇子们传授西方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将中国的儒家文化经典介绍到西方,成为推动“中学西传”的重要人物。

前段时间,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合拍的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分别在中法两国实地取景,再现了三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派遣六名传教士、“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与清朝皇帝康熙(1654—1722)展开积极互动与交流的一段历史。

历史上,在两位帝王的主导下,两国开启了影响深远的科技、商贸和思想文化交流。在这段历史中,“国王数学家”之一白晋(1656—1730)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和其他传教士一起给康熙及皇子们传授西方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将中国的儒家文化经典介绍到西方,成为推动“中学西传”的重要人物。

历时十余年绘制《皇舆全览图》

1685年,路易十四派遣白晋、张诚(1654—1707)等法国传教士、“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1688年,康熙在紫禁城接见了法国传教士,并把白晋和张诚留在身边,向他们学习数学、几何学等。他们的讲稿后来整理成《几何原本》,康熙亲审作序,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法国传教士们的到来,催生了中国第一张具有科学意义的《皇舆全览图》。这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比例尺为1:140万,涉及1100万平方公里国土,而且标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及西藏、新疆和台湾,后来在中国和欧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白晋后来在他的著作中如此说:“我们奔赴这个帝国的城市、乡镇、村庄、河流、湖泊、山岳等大大小小的地方,中国千姿百态的地理地貌正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

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也通过动画演示、音效配合、专家访谈等手段讲述了《皇舆全览图》诞生过程,尤为生动形象。影片中,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官员一起跋山涉水、采用西方测量技术辛勤工作的场面栩栩如生,既雄奇阔大又细腻传神,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明人游文辉以西方油画技法创作的《利玛窦像》,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幅油画。(图片来自中新网)

《青石存史——“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讲述了这段历史的诸多细节: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皇上命杜德美等法国传教士测绘万里长城的位置,以及附近河道。第二年,他们返回北京,带回一张约十五英尺长的地图,上面绘有河流、要塞和三百多个关口的精确位置。

康熙皇帝发现传教士测绘的地图经纬度非常清楚,而中国的地图远没有这般完美,便令中国官员、学者和这些传教士走遍帝国,测绘地图。康熙皇帝颁布圣旨,令所到各地的文武官员对绘图者给以全力支持,才使该项工作进展得顺利。待他们完成回京后,康熙派他们测绘北直隶各地。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又派遣费隐、杜德美等人往黑龙江一带绘图。

1711年,皇帝将传教士分为几个组,齐头并进,加快速度。新到中国的葡萄牙籍的数学家麦大成等人奉命到山东。杜德美、费隐、山遥瞻等人测绘长城西部,即晋、陕、甘等省,及至哈密的广大地区。年末,又有汤尚贤等人投入这一工作。

1712年,更多的传教士奉命分赴全国各地进行大地测量,绘制地图。山遥瞻在云南因劳累过度,又为瘴气所袭,一病不起,竟在边境地区以身殉职。

总之,整个工程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这些中西测绘人员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后,康熙命杜德美等法国传教士与中国官员一道负责汇总。1718年制成《皇舆全览图》和各省分图稿共三十二幅,并刻印成册。

西医治愈康熙疟疾

西医药学最早传入中国也是以来华传教士为媒介的。白晋来京后,很快就学会了满文,为康熙皇帝讲授几何学,用满、汉文分别编写了不少数学专著,康熙帝对此非常欣赏,并亲自为之作序。他还为康熙帝编写了一份人体解剖学讲稿,其中引用了法国医学家和法国王室科学院院士的新发现。

康熙三十二年五月(1693),康熙帝感染疟疾,御医久治不愈。

这时,法国传教士张诚和白晋进献了金鸡纳霜(奎宁),这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用于治疗疟疾的植物药。为了确保安全,大臣们先让患疟疾的宫人试服这种药,结果这些人的病情迅速好转。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索额图、明珠等四位重臣自告奋勇试服金鸡纳霜,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最终,康熙帝在服用金鸡纳霜后,病情迅速好转。病愈后,康熙帝将西安门内蚕池口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旧府,赐给张诚等修建天主堂,名救世主堂(即如今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康熙三十八年(1699)救世主堂扩建,康熙帝赐银两、物料,自此天主教北堂名冠京师。

此后,康、雍、乾几位君主都有意延揽精通医术的传教士进京服务,与白晋同时代的还有樊继训和罗德先等,在清宫为帝王服务。

樊继训1700年来华,内外科医术兼通,深得皇帝器重,行走内廷,入宫为皇室成员医病。樊继训医德出众,人称其“鞠躬尽瘁”。他1703年病逝,年仅39岁。康熙皇帝特颁圣旨:“据大阿哥所奏,樊继训病故,似此外科,委实难得,且人品亦优,深为可悯,朕甚悼之。”且命大臣将“帑金二百两、大缎十疋”送至北堂。

罗德先在内外科以及医药学领域都接受过培训。他曾在印度的法属本地治里(Pondicherry)行医,该地被荷兰人占领后,他作为战俘被送回欧洲。随后,他自愿加入入华使团,与傅圣铎神父(1657—1713)一同抵达中国。1699年他到达厦门,随后被召入朝。罗德先在朝廷上以及市井中都非常受欢迎。他曾两次使康熙皇帝转危为安:一次是皇帝心跳剧烈,服用他开的药便好了;一次是唇生溃疡,他施以手术治愈。为此皇帝对他深信不疑,十次视察塞外,每每命他随身扈从。皇帝曾奖励他一大笔钱,他全都捐给了教会。1715年,罗德先死于从热河返京的路上。

樊继训和罗德先等人先后葬于栅栏墓地,即“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位于车公庄,如今在北京行政学院的校园内)。在樊继训的墓碑背面,还镌刻着当年康熙皇帝给他的圣旨。

白晋回法国带去“中国热”

300多年前,中法科技交流的同时,还带来了商贸以及思想的交流。1693年6月,白晋作为康熙帝的特使,携带康熙馈赠法王路易十四的49册书籍返回法国。经过长时间的航行,他们于1697年回到巴黎。当身着中式长袍的白晋在法国宫廷出现时,引起巨大轰动,并引发“中国热”。

白晋作为特使,还为路易十四带去了中国的瓷器、漆器、铜器、刺绣等,在法国深受欢迎,就连法国宫廷舞会也曾采用中国主题。来自中国的器物继而迅速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整个欧洲上流社会的新宠,如大作家雨果的房间里都摆满了当时来自清朝的物件。而法国的玻璃制品、珐琅器具、钢琴、小提琴等也成为清宫的时尚。

除此之外,一大批中国典籍,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本草纲目》《字汇》等被传入欧洲并被旅法华人黄嘉略等翻译成法文,对有“法兰西思想之王”美称的伏尔泰以及法国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等著名学者的思想和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白晋也有极大贡献。在白晋向欧洲介绍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康熙)皇帝历史画像》在国外引起广泛关注;他向欧洲介绍中医,介绍自己参与的中国历史上最早、最科学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另外,他还向欧洲宣传、译介《易经》,他在《易经》西传史上的作用尤为重要。白晋作为“索隐学派”的开创人物,他的形象理论的建立,直接得益于对《易经》的系统研究。康熙对白晋的研究十分感兴趣,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白晋与其他法国传教士

需要提及的是,前文提到的《青石存史——“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介绍了长眠于“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9位法国传教士。

按照入葬墓地的时间顺序为:翟敬臣(1663—1701)、南光国(1664—1702)、樊继训(1664—1703)、习圣学(1660—1704,也叫利圣学)、山遥瞻(1669—1714)、罗德先(1646—1715)、陆伯嘉(1664—1718)、杜德美(1668—1720)以及汤尚贤(1669—1724)。

这9位法国传教士都是在白晋之后来到中国,他们的入华与白晋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1698年,作为康熙的使者,白晋回到欧洲招募传教士。他带领习圣学、翟敬臣、南光国等乘坐法国“安菲特利特”号驶向中国。习圣学在江西各地及宁波传教,后奉诏进京,至山东临清时因病逝于1704年9月8日。

根据《春秋石铭——北京栅栏墓地历史及现存碑文考》(陈欣雨著,202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的记载,1683年10月翟敬臣已为文学士,1699年2月2日在中国开始传教,由于身体羸弱,加上水土不服,学习中文艰辛,他身体逐渐衰弱,加剧了他青年时代曾数次发作过的水肿病。到北京后病情加重。康熙十分关心他的身体,派人送去御药,还派御医为其诊治,但都没有效果。1700年康熙去塞外避暑,当时翟敬臣已因水肿而患溃疡病长达半年之久,中西药物都尝试过,不见好转。康熙得知之前好几人因去塞外避暑而治好了这种病,所以就想带着他出巡。到了塞外,翟敬臣又患上了严重的腹泻。其他随行的樊继训、鲍仲义、白晋、卫嘉禄等人建议把他送往临近的城市里治疗,不过,他很快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南光国是一位音乐家,精于提琴和长笛,1698年11月4日到达广州,后辗转到北京。1699年,他成为清廷小型西洋乐队成员之一,供职朝廷,曾为宫廷制造数种乐器。

白晋的这9位法国同胞中只有罗德先比他大(10岁),可是他们9人都先于他离世。当初同来中国的“国王数学家”张诚早在1707年3月去世,当时也埋在栅栏墓地。

1730年7月,白晋去世。他被葬于正福寺墓地(旧称北堂墓地或法国人墓地),他也是安葬于此地的法国耶稣会士第一人。1735年3月24日,张诚的坟墓从栅栏墓地迁至正福寺墓地。如今,白晋和张诚的墓碑都在五塔寺(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保存。(完)

作者/李秀梅

责任编辑:唯佳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