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直接物质资料。你知道马家窑是被谁发现的吗?它与汉学家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欢迎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家’”。
近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称,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据专家介绍,这批文物艺术品主要应为中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直接物质资料。
你知道马家窑是被谁发现的吗?它与汉学家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意大利返还文物中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图片来自中新社)
时间回溯到100多年前,1914年,应彼时官方邀请,瑞典汉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中国,负责在国内寻找铁矿和煤矿,这一待,就是12年。
工作期间,安特生对中国古生物化石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1920年,他派助手赴仰韶村一带采集化石,却意外发现了许多石器。随后,他亲自带队在仰韶村收集、采掘到了大量的石器和陶片,还有少量的骨器和蚌器,最后装了满满4大箱,运回北京。经过对这些出土物的研究,他敏锐地意识到,仰韶村很可能存在着一处中国远古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有必要进行一次考古发掘。于是他向政府提出申请,获批后与一些学者正式开始考古发掘。怎料,在挖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石器、骨器。
这一重要发现在诸位专家学者的共同讨论下,一致认定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仰韶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这也是中国有文字记载前的汉族先民遗存,时代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稍晚,距今约7000—5000年。基于考古惯例,以首次发现地仰韶村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有意思的是,这里也因其遗存绚丽的彩陶,所以被一些研究者直接称为“彩陶文化”。
▲汉学佳制图。
在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出于对考古的兴趣,安特生前往黄河上游寻找中国更早的古文化。有一次,他在兰州一个小贩货摊上发现了一个装烟渣的破旧彩陶罐。这件来自定西市临洮的彩陶小物件,让他感觉到临洮大地的文化魅力。于是他立即赶到临洮,开展考古探寻,他在临洮县城以南十公里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似乎发现了一种新文化遗址。不过,安特生当时认为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有着相似性,特别是二者在彩陶方面的诸多共性,因此他将马家窑文化归入了仰韶文化的范畴。
直到1944年,中国学者夏鼐在洮河之畔进行田野考古,指正了安特生考证的不足,修正了部分判断。夏鼐认为,马家窑遗址应为独立的文化形态,故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此后,马家窑遗址不仅成为了极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还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看来,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发生与安特生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成就了安特生,而安特生对于中国的贡献也在于他的专业基础和他的天分,以及他与中国考古的独特的情缘。”
综合中国甘肃网、《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看临洮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