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留下的谜 解了700年

来源:汉学佳 1731579685000

尽管马可•波罗被视为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关键人物,但对于“他是否真的来过中国”的讨论却已持续了几个世纪,不少汉学家都曾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今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在近期开展的一系列中意文化交流活动中,这位意大利旅行家的名字被频繁提及。13世纪,马可·波罗以亲身经历展示了东方世界的风貌,成为丝绸之路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使者,他不仅将中国文明带回欧洲,还将西方文化传播至东方,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不朽佳话。

▲6月15日,千年运河千里行“新马可·波罗”游记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由活动征集的意大利友人作为“新马可·波罗”,游览杭州。图为“新马可·波罗”代表在西湖边和马可·波罗像合影。(图片来自中新社)

尽管马可·波罗被视为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关键人物,但对于“他是否真的来过中国”的讨论却已持续了几个世纪,不少汉学家都曾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1997年,英国汉学家、大英图书馆东方部主任吴芳思出版《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把质疑论升级成了否定论。吴芳思的论据有三:一是中文文献中找不到直接证据;二是书中漏写了许多被视为中国特征的事物,如长城、汉字、印刷术与茶叶等;三是记载与史实有出入,如助攻襄阳等。

为澄清是非,中国历史学家杨志玖在1999年专门撰写了《马可·波罗在中国》一书,对此问题展开了新一轮论辩。此外,德国汉学家傅汉思核查了《马可·波罗游记》中那些屡受质疑的经济数据,证实了马可·波罗所言并非信口胡说。

▲游客在马可·波罗扬州纪念馆门前驻足。(图片来自中新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了傅汉思著作的中文版,题目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观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在他看来,威尼斯商人的重要财产来源就是盐的专卖和贸易。马可·波罗作为威尼斯商人的后代,必然对跟盐业相关的事情非常敏感。《马可·波罗游记》中确有关于元代盐业、杭州地区纳税情况的记载,为了验证这些数据的合理性,傅汉思先耐心地研究出元、波斯、威尼斯的货币、度量衡换算关系,而后将不同手稿和版本中的数据,与《元史》等中方史料对照,最终认定马可·波罗记载的数据不仅可靠,而且能精确到具体年份。

要知道,马可·波罗在中国时,税收数据并不为公众所知,他无法从其他途径找到蓝本,要么直接介入过杭州的行政事务,要么是从当事人那里了解到的。至此,悬案已破,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且在很多领域,他所描述的历史信息是最全面、最详细和最准确的。

▲大型民族歌舞剧《马可·波罗传奇》演出现场。(图片来自中新社)

700多年前,一部《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时至今日,马可·波罗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代学者前行。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就是其中之一,他循着马可·波罗东行的足迹,先后来华求学、工作,回国后投身意大利中文教育事业。谈及马可·波罗及其精神对当今中意两国交流交往的启示,马西尼表示,“抱着相互欣赏和开放包容的态度,两个国家、两种文明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平共处、交流互鉴”。

“马可·波罗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桥梁。”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汉学家李集雅说,“马可·波罗的精神教导我们,唯有尊重彼此文化,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能推动创新,朝着更美好世界迈进。”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北京日报》等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