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与汉学家二三事

来源:汉学佳 1732588686412

在海外执教的数年里,叶嘉莹深深影响了一批如今知名的汉学家,也结识了许多汉学家朋友,他们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11月24日,著名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一生挚爱诗词,亦将一片丹心赋予三尺讲台,曾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在海外执教的数年里,叶嘉莹深深影响了一批如今知名的汉学家,也结识了许多汉学家朋友。他们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在这些汉学家眼中,叶嘉莹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022年,叶嘉莹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图片来自中新社)

“我研究生的时候,特别不喜欢宋词,可是我后来越来越喜欢。叶嘉莹影响了我。”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

2020年,一部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面世,该片记录了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并采访了包括白先勇、席慕蓉、宇文所安等43位知名人士。在这部纪录片中,宇文所安深情回忆了自己跟随叶嘉莹学习的往昔岁月,正是那段时光,让他在叶嘉莹的熏陶下,从最初的不喜欢转变为如今对宋词的深深热爱。

纪录片中还出现了叶嘉莹在UBC教书时的第一个博士生——加拿大汉学家施吉瑞。忆往事,他对叶嘉莹用英文讲中国古典诗词记忆深刻,“她用英文讲,讲得非常好”。毕业后,施吉瑞留在UBC教书,接下了叶嘉莹的课,教授中国古典诗歌。叶嘉莹曾评价道:“他(施吉瑞)十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做学问时,会把中国古典的书籍、材料查得非常清晰、详细,会在书上标满了注解,以便深入理解中华诗词。正是因为他这种切实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他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2015年,在南开大学96年校庆日当天,该校为叶嘉莹先生修建的“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先生正式定居于南开园。图为叶嘉莹致辞。(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外,叶嘉莹与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合作也持续了数十年。他们初识于1966年的夏天,那时海陶玮正在研究陶渊明的诗,他意识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和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进行合作,打通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径。因此,他诚挚地邀请叶嘉莹与他合作。“我本人真是很幸运,海陶玮先生有这样的胸襟愿意与我一起合作,我将我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讲述给海陶玮先生,让他能够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中华诗词,而他也帮助我翻译了很多我的作品。”叶嘉莹感慨道:“这样的跨国合作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将中华诗词更好地向西方世界传播。”

2021年2月,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如今,“诗词的女儿”辞别尘世,风雅永存人间。

综合中新社、《天津日报》、《中国新闻》报、《北京晚报》等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