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海丝”原来自带汉学基因

来源:汉学佳 1733368670296

近日,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温州举办,全球35个“海丝”城市代表相聚这座“千年商港”,共话海丝文化传承。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宋代诗人杨蟠的诗,写出了古代温州海上贸易的盛况。

近日,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温州举办,全球35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城市代表相聚这座“千年商港”,共话海丝文化传承。

  ▲黄海海域“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图片来自中新社)

提到丝绸之路,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著作《中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也是由海外学者提出的,他就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1913年,沙畹首次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此后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这条与陆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的重要交通线路是古人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以舟船为交通工具,绵延万余公里、连接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贸易大通道。“从历史角度看,海上丝绸之路更似一张‘毯’,由向海而生的人们共同编织。千百年来,渔人泛舟讨海、商人往来贸易、工匠传递技艺、使者交流文明,其轨迹在海上密集交织。”主要从事海上丝绸之路史、中国海洋贸易史等方面研究的德国汉学家罗德里希·普塔克这样描述海上丝绸之路。

  ▲由泉州市闽南歌舞传承中心、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共同创排的原创歌舞剧《大海铭记》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图片来自中新社)

据普塔克观察,德国至今还存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德国多地的城堡宫殿存有沿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瓷器。西南部奥登林山地区的埃尔巴赫市还留存着当地牙雕加工的工具设备,数百年前当地工匠加工的牙雕工艺品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方。”他说,“从这些遗存,我们可以看到彼时艺术和技术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商路的流转。”

  ▲作为“丝路海运”的重要始发港,厦门港一派繁忙。(图片来自中新社)

除了普塔克,同样痴迷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还有意大利汉学家唐云。她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一次旅行。18岁那年,唐云第一次去巴黎旅游,见到了在巴黎博物馆里展览的中国文物。美轮美奂的瓷器,精致生动的佛像,让唐云分外着迷,唤起了她对遥远中国的强烈向往。1987年,唐云来到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随后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部从事编译工作。

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唐云走访了中国各地,以及中亚、西亚,了解丝绸之路上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出版了多部书籍,被誉为当代女“马可·波罗”。如今,唐云已经定居温州,是温州商学院的教授。“我正在实地考察,想从朔门古港说起,展现温州港口的历史。我要把我眼中的这座海丝之城讲给都灵、讲给意大利、讲给全世界更多的人听。”唐云说。

历载千年,舟行万里,海上丝绸之路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搭建起彼此了解的桥梁,是一条经贸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与和平之路。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报业网、新华社等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