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张艺兴主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冰丝带”上演,以歌咏史,以舞绘情,穿越百年时空,将千年的故事娓娓道来。
巨大的北京国家速滑馆变成了瑰丽壮观的敦煌艺术博物馆,古老的壁画和雕塑被赋予了生命,魁梧的金刚谈笑风生,婀娜的飞天腾空飞舞……近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编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张艺兴主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冰丝带”上演,以歌咏史,以舞绘情,穿越百年时空,将千年的故事娓娓道来。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剧照。(中国国家话剧院供中新社)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学者应邵将其字面之意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这片土地不仅自然景观瑰丽,更为广阔浩渺的是它在方寸之间,裹藏着的那份丰厚的人文遗产,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召唤着一代代的“敦煌人”。从常书鸿到樊锦诗,再到汉学家,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敦煌的故事。
美国汉学家史瀚文自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大学期间,他参加了一项学生交流活动,在那里,他偶然读到美国汉学家撰写的一本关于敦煌历史文化的著作。他说,仅看文字描述,敦煌就已经让人神往。1987年,史瀚文第一次来到敦煌,参观了莫高窟,此后莫高窟承载的丰富历史和不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印记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他。2018年,史瀚文实现多年夙愿,加入敦煌研究院。
“千年莫高窟,神奇又美妙,能够把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史瀚文说,“在中国,大家齐心协力让这一古老世界文化遗产青春常驻。我爱敦煌,我也愿意用余生去探索敦煌。我决定把一生都献给敦煌、致力于敦煌研究”。
▲10月25日,“丝路宝藏文明交响”敦煌石窟艺术巴黎特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揭幕。图为观展者在观赏展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同样致力于敦煌学研究的还有剑桥大学荣休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高亦睿。他提到:“1900年,位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发现,众多珍贵的典籍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敦煌文献最引人注目之处之一,是其中蕴含的多元文化,为记录丝绸之路上思想、技术、文本和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机会……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欧亚大陆上的联系以及东西方之间接触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敦煌体现了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今天如此,一千年前亦如此。”
随着敦煌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许多青年汉学家也加入了敦煌研究的队伍。今年10月30日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25名青年汉学家走进敦煌阳关博物馆,与敦煌文化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西班牙青年汉学家露西娅在大学做了五年的敦煌研究,“研学期间我一直在给家人分享我在敦煌的照片,真的很希望我的朋友和家人来甘肃敦煌,来体验中国文化”。“在敦煌,我能感受到曾经来过这里的人们的故事。敦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很高兴能来到敦煌。”美国青年汉学家普玛丽这样说。
回望千年,回响千年。敦煌,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
综合中新社、新甘肃客户端、光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