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教学的岁月里,叶嘉莹不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播撒至国际舞台,还因此结缘了众多汉学家。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始终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交流不仅是物质与技术的传递,更是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数百年来,无数文人交往的故事如繁星点点,照亮了东西文明互通之路。汉学佳推出“汉学路上的我和你”四格漫画,让大家沉浸式体验汉学家与中国朋友的交往故事。本期的主人公为三位汉学家与“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她自幼饱读诗书。1941年,她在战火纷飞中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跟随著名作家、理论批评家顾随学习“唐宋诗”课程,并立志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
大学毕业后不久,叶嘉莹便离开了故乡,开启了她的教学之路。20世纪60年代,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在这段海外教学的岁月里,叶嘉莹不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播撒至国际舞台,还因此结缘了众多汉学家。
2020年,一部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面世,该片记录了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并采访了包括作家白先勇、诗人席慕蓉在内的43位知名人士,其中就有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与加拿大汉学家施吉瑞。“我研究生的时候,特别不喜欢宋词,可是我后来越来越喜欢。叶嘉莹影响了我”,宇文所安深情回忆了自己跟随叶嘉莹学习的往昔岁月。正是那段时光,让他在叶嘉莹的熏陶下,从最初的不喜欢转变为如今对宋词的深深热爱。
加拿大汉学家施吉瑞是叶嘉莹在UBC教书时的第一个博士生,他的中文名也是叶嘉莹所取。“叶嘉莹先生知识渊博,为向世界传播中华诗词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施吉瑞说。毕业后,施吉瑞留在UBC教书,接下了叶嘉莹的课,教授中国古典诗歌。叶嘉莹曾评价道:“他(施吉瑞)十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做学问时,会把中国古典的书籍、材料查得非常清晰、详细,会在书上标满了注解,以便深入理解中华诗词。正是因为他这种切实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他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此外,叶嘉莹与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合作也持续了数十年。他们初识于1966年的夏天,那时海陶玮正在研究陶渊明的诗,他意识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和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进行合作,打通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径。因此,他诚挚地邀请叶嘉莹与他合作。“我本人真是很幸运,海陶玮先生有这样的胸襟愿意与我一起合作,我将我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讲述给海陶玮先生,让他能够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中华诗词,而他也帮助我翻译了很多我的作品。”叶嘉莹感慨道:“这样的跨国合作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将中华诗词更好地向西方世界传播。”
11月24日,叶嘉莹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她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如今,“诗词的女儿”辞别尘世,风雅永存人间。
综合中新社、《天津日报》、《中国新闻》报、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南开大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