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53年起,澳门就成为“西学东渐”的前哨,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人士从这里走进中国,为中外文明搭建起交流的桥梁。
有人说,澳门很小,小到一两天就可以逛完。但澳门其实很大,大到当你流连于广场或漫步在小巷,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让人目不暇接。今天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回望可以看到,一直以来澳门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世界早期汉学活动的中心之一——自1553年起,澳门就成为“西学东渐”的前哨,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人士从这里走进中国,为中外文明搭建起交流的桥梁。正如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描绘的图景:澳门作为中转站,使西学得以传入东洋。
▲在澳门街头随处可见迎回归的大型装置、宣传标语。(图片来自中新社)
画面切换到如今的澳门,东西文化交汇、古今风貌相融,成为了部分汉学家的定居首选,巴西汉学家沈友友就是其中之一。“早在中国明朝万历年间,首批欧洲汉语词典和教科书正是在澳门问世;这里有了第一批掌握语言、认真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汉学家;汤若望和利玛窦等人正是从澳门出发,去寻访一个真实的中国。”沈友友说,“早期的西方汉学家们实际上在澳门接受了基础培训,进行词典编纂、中国古籍翻译等工作。真正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应该到这里学习语言,然后了解中国文化,我们需要更多跨文化专家发挥桥梁作用。”
“四百多年来,澳门逐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澳门协助建立了东西方文明之间前所未有的人文纽带的基础。”在沈友友看来,澳门在过去的25年里不断保护和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文化遗产,还可以被看做是对以前四百多年文化交流的提升。
▲12月19日晚,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文艺晚会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游历世界多地后,沈友友选择定居澳门。他认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澳门形成了独特的风情。“澳门回归中国25年来,在向葡语国家传播中国知识方面出现了新的契机。一个显著的成果就是双语学习者的培养。随着当地高等教育的加强,有五所澳门高校开设了中葡双语课程,每年培养几百名毕业生。除了语言学习,一些老师和学生还致力于在葡语国家推广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同时也会在澳门传播葡语国家文化。”
“澳门在17世纪的‘东学西渐’思潮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正在进入新的‘东学西渐’时期”,沈友友说,“澳门将继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