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如今,《论语》也是海外学者深入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寥寥数语蕴含无尽哲理……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总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论语》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今天开会,和同事意见不合,居然吵起来了……
《论语》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朋友大吵一架,明明就是他做错了……
《论语》答: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常emo?看孔子的答案之书!心情差?看孔子的答案之书!想不通?看孔子的答案之书!”近日,社交媒体上关于《论语》居然是本答案之书的讨论颇为热烈。作为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在古代,《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如今,《论语》也是海外学者深入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寥寥数语蕴含无尽哲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迄今为止,中外学者翻译的《论语》已达数十个版本。两年前,马耳他青年汉学家萨尔瓦多雷·朱弗雷就首次将《论语》翻译成马耳他语并出版。“《论语》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朱弗雷说:“《论语》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文学和哲学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
在《论语》中,朱弗雷最喜欢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想学习一门知识,天天都要练习。这让我们知道,中国教学的水平和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办法是怎么样的。”
▲中俄文化界、教育界等人士以及两国学生在莫斯科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图片来自中新社)
“翻译《论语》《老子》,在我看来都为了人,为了人类。例如,孔子讨论一个人在社会中起的作用,一个社会怎么可以和谐起来,怎么做一个理想的君子。基本上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人。中国的传统思想从过去到现在没有中断,好像是一条河,从上游到下游,一直流着不会停。”埃及汉学家阿齐兹在翻译《论语》时,以阿拉伯语详细讲述了孔子的生平、经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介绍了他在道德、理想方面的思想和追求。“18世纪时,西方学界曾一度向中国学习,把孔子视为圣人。那时候,西方社会出现了很多与‘道德’有关的社会矛盾,他们认为能从孔子的思想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觉得我有必要把这么厉害的人和思想介绍到阿拉伯世界。”阿齐兹说。
此外,《论语》还在蒙古国畅销书排行榜中占据一席之地。蒙文版《论语》的译者是蒙古国汉学家其米德策耶。在他看来:“《论语》不仅蕴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还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很多蒙古人都知道孔子和《论语》,但具体内容并不太清楚。他们喜欢孔子的学说,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今天已相当西化的蒙古仍保留着不少优良传统,比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看到这里,若你心中也抱有困惑,不妨翻开《论语》。或许在那里,你能找到答案。
综合《环球时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中新社、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闪电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