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大量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的现象引发网友的持续关注和讨论。打开小红书,除了满屏的“交猫税”,还有一大批美国音乐人和音乐博主的账号。
连日来,大量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的现象引发网友的持续关注和讨论。打开小红书,除了满屏的“交猫税”,还有一大批美国音乐人、音乐博主和乐手的账号,他们或是娴熟的吉他弹唱达人,或是技艺超群的职业乐手……纷纷被中国网友“留牌子赐香囊”,咔咔涨粉。
▲小红书中的外国音乐人。(图片来自社交媒体截图)
与此同时,以“琴韵墨香”为代表的国内博主演奏中国传统乐器的视频也收获了大量海外网友的点赞,小红书的评论区一时间成为了“高水准音乐交流区”。其实这一现象,并不少见,现在就让这些汉学家“现身说法”。
美国汉学家苏独玉热衷中国民俗研究,她至今引以为傲的是,自己曾被青海当地民歌歌手编进“花儿”唱词,演绎了一段“印第安纳白牡丹”的佳话。
▲第十八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开幕式上,宁夏花儿歌手演唱《花海的花儿》。(图片来自中新社)
1983年,苏独玉在中国大西北找到了博士论文的选题——研究中国西北民歌“花儿”。从此,她便开启了“寻花”之路。她多次前往甘肃、青海、宁夏开展田野调查,考察山沟沟里的“花儿”会实况,与“花儿”歌手面对面交流……20世纪90年代后,苏独玉获得了开展“花儿”研究的更好条件,她的研究活动得以全面深入展开,并完成了学术专著《被想象的中国传统:以“花儿”民歌、“花儿”会与“花儿”艺术为例》。多年来,她始终以中国西北民歌“花儿”知识为基础,在美国从事民族志研究、教学,翻译“花儿”歌词,将中国民俗学特别是“花儿”民俗的发展状况介绍给美国民俗学界。值得一提的是,苏独玉还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举办的史密森民俗节上,主持推介了中国“花儿”民歌,让更多西方民众了解了中国西北的这种民间歌谣。
▲“2024福建中美青年交流营”活动之“和谐乐章土楼回响——中美‘Z世代’青年音乐交流会”现场。(图片来自中新社)
德国汉学家、音乐家汉杰克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曾为德国天主教学术交流中心亚洲部负责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是音乐、艺术和哲学有多年研究,并出版了大量相关著作。“早在17世纪西方古典音乐便已传入了中国,并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在中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对中国音乐界和普通民众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汉杰克表示:“随着中西方音乐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并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古典音乐也逐渐被‘内化’,也就是被‘中国化’,但这并不代表这种音乐形式会在中国消亡,相反两种音乐形式会在碰撞中激发出新的灵感、活力,这能让西方古典音乐从中汲取营养,并促进西方古典音乐的不断发展。”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因其历史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而为大众熟知。他其实对中国古琴也颇有研究,曾跟从著名古琴家叶诗梦、管平湖等学习古琴演奏技艺,且大量收集中国古琴及古琴文献,并于1940年出版了《琴道》一书,至今仍在琴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次,当你在小红书上刷到远在大洋彼岸的音乐博主,不妨给他留个言,或许,你们之间的友谊正是从这里开始。
综合北京音乐广播公众号、《人民日报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