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美国人为何爱收藏纸马?

来源:北京晚报 1737682642933

所谓纸马,是印刷在薄纸上的神像,在民间信仰中用于装饰、祈福、祭祀,如门神、财神、灶神等。

旧时的年底,家家户户少不了准备各式各样的纸马。所谓纸马,是印刷在薄纸上的神像,在民间信仰中用于装饰、祈福、祭祀,如门神、财神、灶神等。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有意思的是,纸马这个极具传统文化内蕴的用品,与一位美国人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91年,一位96岁的美国老人Anne Swann Goodrich(中文名富平安)在大洋彼岸出版了《北京纸神:家庭信仰一瞥》。随后,她将自己珍藏了一个甲子的数百张老北京居民日常使用的纸马,捐赠给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后者将这批藏品修复整理之后,制作成扫描件上传到网络,这使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的一个生活侧面,重新展示在世人们的眼前。

这位美国老人和中国有什么缘分,她的北京纸马收藏又是怎么来的呢?

▲富平安收藏的“福在眼前”。(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富平安收藏的“火德星君”。(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富平安收藏的人和纸店。(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富平安在北京收获爱情

根据李明洁教授编译的《富平安自传》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网站的“中国纸马”专题,我们能了解到她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她与中国纸马的情缘。

富平安,1895年7月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2005年4月于109岁高龄时离世。在跨越三个世纪的漫长一生中,富平安女士去过印度、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80多个国家,但与她渊源最深的,要数中国。这是她遇到自己的爱人并开启了63年婚姻的国家,是她的五个子女中的三个出生的地方,她持续一生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也开始于此。

富平安的母亲和父亲分别在她12岁和14岁时去世,幸运的是,她在亲人们的照顾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17年,她在瓦萨学院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接着又到哥伦比亚大学,修得运动康复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纽约短暂工作了一小段时间后,富平安被美国公理会录用,派遣到中国工作。这是她与中国结缘的开始。

1920年,25岁的富平安从纽约出发,乘坐“亚洲皇后”号蒸汽轮船,前往北京。富平安对即将抵达的城市充满了期待,在她的想象中,那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为此,她专门带上了一架照相机,准备将美好的记忆留在胶片里。这架照相机还没到北京就派上了用场,海上旅途中,富平安用它拍摄了很多船上的照片。

富平安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个工作任务,是在美国公理会创建的一个手工工场中,教女工人们做工间操。这座工场招收附近的穷困女性,做一些刺绣之类的手工活。虽然收入不高,但对当时的女性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工作机会。女工们弯腰低头工作,时间一长容易疲劳,富平安隔一段时间就带领她们做一些舒展运动,这和她“运动康复”的专业倒也对口。

即便是一位有着名校硕士学位的专业老师带领,女工们依旧严肃不起来。做操这种事情在当时是新奇的,羞涩的女工们常常忍不住笑起来,尤其是听到富平安老师那腔调滑稽的中文时。很多时候,做操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们站在一起大笑,不过,放松疲劳身心的目的,总算是达到了。

在北京,富平安寄住在一所学校中,与这所学校隔街相对的一个小院,居住着一家美国传教士,也是由美国公理会派到中国的。男主人中文名富善,女主人中文名轲慕慈。富善在此前50多年,就到北京通州等地传教,他精通汉语和北京方言,出版过《华英袖珍字典》《官话荟萃》等汉英语言著作;轲慕慈则和丈夫一起创立了富育女校(今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的前身),她是个实干主义者,有一次,为了筹款给人力车夫新建一个休息所,她坚邀当地政府官员去体验一番老旧地方的条件有多艰苦,官员们拗不过轲慕慈女士,为她拨发了建设款项。

这对老夫妇有一个儿子,名叫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中文名富路特),只比富平安女士大一岁,他当时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下属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工作。同为美国人、年龄相仿、距离又如此近,他们接触的机会很多,不久就熟络起来。富路特热心主动,很快就赢得了她的芳心。

1923年2月2日,两人在北京完婚。次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北京出生。从1920年到1925年,富平安在北京生活了五年,在这里,她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家庭,养育了孩子。尤其难得的是,她的丈夫对汉学研究饶有兴趣,后来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席教授,是与费正清齐名的汉学家。他著作等身,主编了《明代名人传》,著有畅销历史书《中华民族简史》,胡适评价《简史》是用欧美语言书写的最优秀的中国史著作。富平安后来从事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与丈夫的影响不无关系。

东四牌楼购买纸马

1925年,富平安一家回到美国。1930年,为了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富路特决定重返中国,富平安也一同前往。这一次,他们住在北京东四头条五号的华北协和华语学校。二度来京,富平安的步调更从容,生活也更加丰富了。她一如既往地喜欢中国菜,在她看来,中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食物;富平安热爱运动,在北京,她学会了全部三种潜水方法,并在华北潜水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富平安对北京的民间信仰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时,她开始了自己的田野调查之旅。富平安曾到北京的寺庙里,观看碑文、瞻仰神像。日常生活的地方,她也仔细观察,在胡同里散步时,富平安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鲜艳的古代将军画像;临近春节,夜里鞭炮声连绵不断,白天,她注意到黄包车上的妇人们,怀里都抱着纸做的神像。

富平安很好奇这些神像的作用,于是向认识的中国人询问。她得知,贴在门上的将军,叫门神,妇女们怀抱着的纸片神像,叫神马。它们都是在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保佑人们的平安,或者为家人带来好运的。这种完全东方式的民间信仰用品,英文中并没有现成的词汇,富平安将它翻译为“Paper Gods(纸神)”。

富平安的居所附近,就有一家“人和纸店”,正好回答了她“北京到底有多少纸神?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等一系列问题。

一天,东四牌楼迤南路西的人和纸店里,突然出现一位高鼻深目的外国女性,这样的顾客很少见,更让老板吃惊的是,面前的这位不仅是稀客,还是位“豪客”。“您的店里有多少种纸马?我全都要。每一种给我来几张。”到人和纸店买纸马的,不乏中国家庭女性,但她们每次根据需要,只买少数几种。这种“包圆式”的扫货,老板还是第一次遇到。

就这样,富平安打包了一套北京民间信仰的完整样本。回家之后,她逐张向中国学者请教。这些中国学者倾其所知,将他们自己知道的、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听到的以及他们在《封神演义》之类的书里面读到的故事,都告诉了她。富平安认真倾听、不时提问,将纸马的中文名、英文发音以及具体用途、背后的故事等,都用铅笔详细记录在小纸条上,有的就贴在纸马的一角。

富平安女士购买的这批纸马,超过200种,分为装饰用、祭祀用两类。她也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都有专门的神守护。比如,担心住宅的安全,有秦叔宝、尉迟恭、钟馗等门神,还有土地正神、镇宅福神;想要生意兴隆,有增福积宝财神、财公财母、聚宝招财、利市迎喜仙官;想要学习进步,有文昌帝君、天文魁星;想要子孙绕膝,有白衣送子观音、麒麟送子、催生娘娘、送生娘娘、奶母娘娘;想要身体健康,有对抗天花等传染病的痘儿哥哥、痘儿姐姐、斑疹娘娘等。

当时,专门收集门神纸马的藏家并不少,藏品也非常精美稀有,但这些藏品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个体杂凑成的。富平安的收藏,却是某一段时间、某一个地区(北京)的普通民众日常所需的纸马的大集合,能够反映民间信仰的全貌,这正是它们的珍贵之处。

出版中国纸马专著

1932年,丈夫富路特基本完成了《乾隆时期的文字狱》的写作,富平安带着她珍爱的北京纸马收藏,以及在北京出生的双胞胎宝宝,一起返回了美国。

此前,他们育有三子,如今又添了双胞胎,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富平安把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家庭,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直到孩子们慢慢长大,她才有大量的时间重拾自己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兴趣。

第二次到北京时,富平安曾在一位专家的带领下,调查了北京的东岳庙,并收集了这座庙的很多信息。这座庙中供奉的180多位神仙,每一位背后的故事都深深吸引着富平安。1964年,她利用这些资料出版了《东岳庙》。

书中,她描述了神仙们的外貌、职掌、历史,讲述了它们是如何各司其职,为信众们构筑起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世界的。

1981年,她又根据一位法国汉学家寄给她的一组东岳庙照片,出版了自己第二本中国民俗著作《中国地狱》。富平安的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书:《北京纸神:家庭信仰一瞥》。

这本书出版于1991年,这时她已经96岁了。60年前购于北京的这批传统纸马藏品,随着这部封笔之作的出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富平安深觉自己的年龄已大,是时候让它们从自己的书房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去观赏、研究了。于是,她将这批纸马捐献给了自己的母校、自己的丈夫曾经工作过的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

对于中国和北京,富平安一直心心念念。1932年离开北京后,她曾经三次回到中国,第一次是1938年,她和丈夫一起前往北京,但当时正是日军侵华战争时期,他们没能成功入境;第二次是1981年,富平安夫妇访问了北京、杭州、苏州、大同、西安、敦煌等城市。在北京,他们特意寻访了富路特父母当年曾生活过的地方;1987年,富平安在丈夫去世后,第三次来京,她带领家庭成员,访问了她的公公和婆婆创办的富育女校。

2018年,中华书局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共同出版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带东亚图书馆藏门神纸马图录》,富平安女士的纸马收藏,时隔80多年,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完)(原标题:传统纸马与美国收藏家)

作者/纪习尚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