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零时,《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超62亿元,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
1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作为2019年现象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这个春节档交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答卷。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海报。(图片来自官方微博)
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零时,《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超62亿元,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3岁的哪吒成为了“百亿票房男主角”。不过,你知道哪吒的原型是什么吗?他又从哪里来?
以色列汉学家夏维明在中国民间宗教和古代文学研究上颇有建树,他专门研究了哪吒的“前世今生”。他认为,印度神话中的“夜叉王子”Nalakuvara是哪吒的原型之一。Nalakuvara为印度神话人物俱毗罗神的儿子,其故事记录在印度古老史诗《罗摩衍那》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自然吸纳了印度神话的一部分要素,包括人物与故事,俱毗罗即演变成佛教的多闻天王,他的儿子Nalakuvara,汉译佛经一般译为“那吒俱伐罗”,之后又简称为“那吒”。
▲四川成都,民众在位于成都交子大道的哪吒塑像前拍照留念。(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过,也有少数学者反对“印度说”,认为哪吒起源于伊朗。有趣的是,哪吒“伊朗说”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恰恰来自于一位印度学者——贾汉基尔·库维尔基·科亚基。在其著作《文明的交融·古代伊朗与中国的信仰和神话》中,科亚基将伊朗史诗《王书》和中国小说《封神演义》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前者中的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这对父子,与李靖和哪吒存在明显的对应。
因此,对于哪吒的形象源自印度还是伊朗这个问题,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是一种折中的说法:哪吒的一部分元素源于印度佛教,不过在传入中国之前,又吸收了中亚、西亚等沿途地区的其他特质。追溯了哪吒的原型,那么,他又怎么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神仙?哪吒形象的演化及广泛流传,与文学作品的传播密不可分。在《西游记》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被封为三坛海会大神,曾降伏九十六洞妖魔。《封神演义》中,则将哪吒描写成了一个手持火尖枪的小孩模样,他出身不凡,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灵珠子,奉玉虚宫法牒,脱化陈塘关李门为子,后助姜子牙兴周灭纣,战功显赫。
如今,社交媒体上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哪吒的身影。从神话传说到影视改编,关于哪吒的“前世今生”也众说纷纭,但哪吒中的那些东方元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这,才是最重要的。
综合北京青年报客户端、中华网、《南都周刊》、《文化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