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洋夫子”让东方神话西传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41257010008

西方对中国神话故事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18、19世纪,就有不少汉学家来到中国,惊叹于中国神话的魅力,并将其翻译介绍到西方。

从极具中式美学风格的《大鱼海棠》到引发讨论热潮的《封神》系列,再到火爆海内外的《哪吒2》……近年来,影视中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日渐增多。这些作品将大众熟知的神话角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赋予了古老传说新的生命力。而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让东方神话西传。

  ▲北京“幻聚山海·邱启敬科幻艺术展”上,参观者在观看邱启敬的雕塑龙身鸟首神。(图片来自中新社)

要知道,西方对中国神话故事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18、19世纪,就有不少汉学家来到中国,惊叹于中国神话的魅力,并将其翻译介绍到西方。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大学毕业后来到青岛,在这里,他不仅开课教授德文,还到处旅行。他攀登泰山,访问曲阜,经常登崂山,望着“在夕阳紫金色的光芒里熠熠生辉”的顶峰,听道士和人力车夫讲述圣山、鬼怪、五仙和道教法术的故事。渐渐地,从道士、车夫、邻居那里听来的稀奇古怪的传闻,激发了他对中国神话的浓烈兴趣。后来,卫礼贤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书中涵盖各种中国寓言、童话、鬼故事和历史传说,涉及的神话文献达十几种之多,有蒲松龄的《聊斋》故事,还有《西游记》《太平广记》《搜神记》等,可以说是中国神话在西方的一次全面亮相。这本书让西方学者得以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丰富的文化风貌。西方译者马滕斯评价道:“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它们新颖的色彩、奇妙的样式和无限多样的主题。就像《一千零一夜》一样,中国故事也值得成年读者关注。”

  ▲江苏南京,《寻迹之山海经》光影艺术展将中国古代经典《山海经》与现代科技结合,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图片来自中新社)

对西班牙汉学家高伯译来说,最令他着迷的作品之一就是《山海经》。“这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一个看似无稽之谈,却仿佛真实存在过的世界。”高伯译表示,“这部号称上古‘神书’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地理世界观。虽然此书的作者不详,但我相信,《山海经》的作者拥有现代学者早已失去的视角,一种相信所见及所未见的视角,一种拓展现实界限、扩宽真实概念的视角。”2000年,高伯译出版了《山海经》译作,希望西方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神话的独特魅力。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江西省图书馆内,市民欣赏年画作品《封神演义图》。(图片来自中新社)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神话故事。德国留学生斯蒂凡被《哪吒2》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还因此“打卡”了四川。英国青年汉学家埃尔哈特则表示,对于西方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而言,关注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需要借助一些媒介才能更好触发。“通过《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影视作品进行创新演绎时,便能有效构建认知锚点。”

中国神话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哲学思想,让西方读者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众多神话传说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参考《中国文化报》、《环球时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