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持续升温,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在海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同样热爱中国的文化遗产并为之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圈最近有件大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近年来,“文博热”“考古热”持续升温,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在海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同样热爱中国的文化遗产并为之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月12日,辽宁省博物院展出的辽代石函吸引参观者。(图片来自中新社)
英国艺术史家、考古学家、汉学家杰西卡·罗森是目前研究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从学生时代起,罗森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1967年,罗森本科毕业后,开始任职于大英博物馆,并在这里工作了27年。期间,罗森有机会亲手触摸到来自中国古代的玉器、青铜器,并观察它们的细节。“我到大英博物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理库房收藏的中国商、周及汉代玉器、陶器。”在大英博物馆工作时,罗森还曾两次为中国展厅筹集资金。每一次,她都会纳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改进展陈说明。罗森说:“大英博物馆每年有大量观众,而中国展厅一直是博物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展厅之一。中国展厅的改进,为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大门。”
▲1月23日,甘肃简牍博物馆展出的汉代《失亡传信册》。(图片来自中新社)
20世纪70年代后,罗森数十次到访中国,并考察了中国大部分重要考古遗址。对中国历史研究得越深,罗森就越发感到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必要、东西方人相互了解的必要。在她看来,这样的了解不是指知道历史上某个皇帝的名字、某个知名战役的名称,而是要理解两种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要素。“我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和考古研究。”罗森曾在一篇自述中说。
同为英国汉学家的吴芳思,在大英图书馆担任中国馆馆长30余年,参与修复包括镇馆之宝——唐印《金刚经》在内的敦煌经卷。在她看来,在大英图书馆“照看”敦煌文物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也是与具有无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我的工作是使这些原稿能够通过数字化项目而获得更加广泛的展现,使敦煌文明的图像能够在网络上得以延续和更大范围的认知,并为子孙后代保存好珍贵原件。”
▲1月10日,湖北宜昌三峡工程博物馆,青铜乐器虎钮錞于吸引参观者拍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吴芳思就在图书馆工作。在4名中国文物保护人员的帮助下,她与其他工作人员使大约7000件敦煌文物残片得以编录,对《金刚经》更是进行了近乎完美的修复。“人们很难理解敦煌的神奇之处,这些曾深藏在洞窟中的纸质档案不仅是中文的,它还囊括了中亚地区的语言和文字,揭示了人类交往的历史”,吴芳思表示,“这些文字通过丝绸之路由中国传到欧洲,传递了大量关于丝绸之路沿线贸易、思想、观念、语言和民族的信息,这是世界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德国汉学家何莫邪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为此他花了35年时间编纂“古汉语资料库”《汉学文典》。在他看来,这是一项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意义的工作。“很简单地说,我的快乐就在于‘对付’这些古代的文字、字形。在汉语的历史上,真正‘好玩’的是一手文献。”他每天有近10个小时在整理《汉学文典》资料库,深入分析文献中的修辞、语义及句法等,这项工作对他而言充满乐趣。
正如何莫邪所说:“封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不科学的,文明的延续需要各展所长,推动坦率的交流和对话,以国际化的视角做出比较分析,方能共同找到最科学的遗产保护方法。”如今,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生活,走出国门,逐渐成为“活起来”的文化使者。
参考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央广网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