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一些重要的节日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约定俗成的节日实在太多,许许多多节日逐渐淡化,成为节日文化的缺憾。
节日是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也是民俗活动的集中表现。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曾闪耀于历史星空的节日,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淹没在时光的长河里。北京地区就有许多节日被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人们不再记得,也不再提起。
人胜节·中和节
近年来,人们对一些重要的节日越来越重视,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还被列入法定假日之中,但是我国约定俗成的节日实在太多,许许多多节日逐渐淡化,成为节日文化的缺憾。
春节众所周知,但假期之间的“人胜节”就知之甚少了。人胜节是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又称人日、人庆、七元等,始于汉代,据《占书》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犬,三日占豕,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是古代动物崇拜的遗风。“七日占人”这一天就成了“人胜节”和“人日节”了。
我国的民俗节日往往与吃什么挂钩,明代的《酌中志》记载,老北京在人胜节要“吃春饼和菜”,也有人家这天吃打卤面。而在辽代时,有“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熏天”的习俗。古代人胜节讲究“天气晴明,出入通顺,谓一年人口平安”,或者“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古代有些地区还将这一天与“女娲抟黄土作人”联系,增加了节日的神话、神秘色彩。
正月初七仍在春节的余韵之中,“人胜节”就被人们淡忘了。几十年前,在这个节日,我家还按旧俗非吃打卤面不可。在老北京,打卤面的档次要远远高于“炸酱面”,人胜节吃打卤面是对这个节日的极大重视,但没有吃炸酱面的。
中和节亦是已经消失的节日。中和节出现于唐代,是由“晦节”变化出来的,古代的“晦节”也曾是一个重要节日,后来因晦有昏暗不明之意,语义不吉利,故而改称中和节,时间是农历二月初一。
北京地区过中和节要晚些,清代《水曹清暇录》有所记载,称“二月初一,俗称中和节”,因道家将二月初一视为“太阳真君生辰”,是太阳的生日,所以“市中货太阳糕,以祀太阳星君”。《燕京岁时记》云:“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
中和节后来演变成为道家节日,清代有“左安门内有太阳宫,都人结侣携觞,往游竟日”的记载。太阳宫的地址,大致在天坛以东、龙潭公园以西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在这里还办庙会。如今的朝阳区也有太阳宫,但人们所说的太阳宫庙会是指天坛东的太阳宫。祭祀太阳,自然少不了太阳糕了。太阳初升时,“雄鸡一唱天下白”,糕点上少不了鸡的图案,食物与节日再次有机结合。
中和节又有“天正节”之称,但不少人将中和节与“二月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了,甚至混为一谈。其实日子相差一天,二月二俗称青龙节、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但没有流传下来。但人们知道“二月二”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麟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而且有“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和剃头理发及“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等习俗,与中和节有所不同。
春天是万象更新的日子,明清时代春天降临时还有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生日而设。花朝节具体哪天说法不一,《北京岁时纪胜》称:“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幽人韵士赋诗唱和。”而清代《大兴县志》和《宛平县志》则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这天“小青缀树,花信始传”,而且“早年妇女多于日剪彩为花,插于各树,并挂金铃彩旗”。花朝节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对百花盛开的日子期盼,应该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民间节日。以前丰台区的花农在这一天要祭祀“花神”,大办庙会,花神庙就在黄土岗(今称花乡)。
▲3月24日,“花神”泛舟西溪河道。当日,“花朝杭州”春日行暨西溪花朝系列活动在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启幕,“十二花神”水陆巡游呈现宋韵花朝节,缤纷烂漫的春日盛景吸引游客。(图片来自中新社)
天贶节·天庆节
当夏天来到之后,值得一提的是天贶节,即农历的六月初六。天贶节是由天庆节演变而来,虽不是什么大节日,但内容十分丰富。天贶节是古代的“动物节”、“清洁日”,也有女儿节之称。古代这一天,有女儿回娘家、读书人晒书、寺庙晒经等习俗。
明清时代的北京对天贶节是很重视的。《野获编》有记载,称六月初六“内府皇史宬晒暴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至于时俗,妇女多于此日沐发,谓沐之则不腻不垢”,而且还有“京师象只,皆用其日洗于郭外水滨,一年惟此一度”。
清代的一些史籍对“六月六”的记述更多些,其中对洗象、晒书、晾经、夏日什刹海游玩等均有详细的记述。洗象还留下不少诗文,正如《藤阴杂记》所云:“洗象诗,名家集中,歌行词赋,无美不备”。六月六洗象之俗从明代至清末连续不断,只是民国之后不再有象房、象奴,此习俗方断。
在老北京,市民看到大象到宣武门护城河洗浴时,就知道夏天到了。除洗象外,“每岁六月六日,中贵人用仪仗鼓吹导引,洗马于德胜桥之湖上”,当然洗的是宫中御马。在清代,还有六月初六后“骆驼暑月出口牧养,以避炎暑,秋凉如归”的习俗。
古代妇女出阁后,回娘家省亲的机会不多,但“六月六”可以携子带女回娘家,这一天有女儿节之称。而且有“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的饮食习俗。民间节日往往与生活环境和民俗活动有关,当人们的生活环境改了,有些节日就会淡出,人们将其遗忘是很正常的,天贶节即是如此。
中元节·下元节
我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上元节大家都知道,就是元宵节,史籍中称“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自昏至明,今其遗事”。人们年年都过元宵节,但很少人知道这一天在历史上是纪念太一神的节日。
知道中元节、下元节的人也在变少。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古代是祭祖的日子。《道家大辞典》中有“道家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记载,祭祀的是“地官”,而佛教则将这一天定为盂兰盆会的日子。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也是道家的节日,祭祀“水官”,后来演变成祭祀“炉神”等工匠的祖师节了。
中元节时往往要“放河灯”,“燕市七月十五日夜,儿童争持长柄荷叶,燃灯其中,绕街而走,青光荧荧,若磷火燃”。童谣中有“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之说,中元节的荷灯大多为荷叶所制,荷灯乃河灯,点不了多长时间。此时“放河灯”,是“时俗多以是日祀其先也”,不完全是娱乐。
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京城有些寺院“夜悬天灯”,诵经百日;道家则是“水官”的生日,只是“持斋诵经”。在清代,十月十五下元节时在安定门仰山洼要阅兵,“八旗合操,演九进十连环,前锋护军统领马交冲马;已成俗例”。农历十月份,京城已经变冷,阅兵时已是“大寒之岁,兵丁有冻毙者,故非豪侠少年不能往观也”。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发生在农历的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有共同的规律。大多数人当成民俗节日,并有了元宵赏灯、放荷花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使宗教节日也民俗化,使人们乐意接受,并不断推陈出新,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并一代代传沿至今。
民俗节日不等于节气,节气是农耕文明产物,节日则是人文祭祀的遗存。但有些节气也是节日,如清明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被列为“三冥节”,都与祭祀有关,人们将清明与寒食、祭祖并列其中,并有踏青、游乐、放风筝、荡秋千内容,成了重要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不少人记得蟠桃宫庙会,吃天坛龙须菜和新鲜的黄花鱼,以及是“京师三月开沟,行者甚苦”的日子。还有人想起王羲之与友人在这天“曲水流觞”的故事。
诸如寒衣节、乞巧节等不再有人提起,但节日的一些活动仍存在。有些节日赋予了新名称,重阳节成了敬老节。
节日可以从侧面了解历史,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其发展历程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风貌图景。这些消失的节日,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每一颗都折射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它们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当我们在清明踏青、重阳登高时,不应忘记那些消逝的节日曾给予我们的文化滋养。(完)
作者/张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