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莫奈的园子,是乾隆的正经事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4188918525

从古典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园林始终是人类对理想栖居地的永恒探索,既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镜像。

春和景明,正是游园好时节。此时登上故宫午门,一幅汇聚中外园林艺术之美的青绿画卷徐徐铺陈:北宋王诜的文人雅集、乾隆皇帝的江南梦境、莫奈的睡莲秘境、凡尔赛的几何秩序……这些横跨千年的园林,正在午门展厅上演着史诗级对话。

故宫博物院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日前正式对观众开放。

从古典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园林始终是人类对理想栖居地的永恒探索,既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镜像。人类为什么要营造园林?我们想在园林中获得什么?东西方和而不同的解答,揭示殊途同归的答案。

观景

穿梭于展厅里,东方园林的写意抒情、西方园林的写实重序交错在眼前,不同的展品前汇聚着兴趣相仿的人。展览立足中国古典园林,放眼全球园林文化,道法自然、移步换景的中国园林,同形式规整、秩序井然的西方园林在此交融对话。

在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的各种园林风格各异,但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则大体一致——为了营造一个富有自然意趣的理想家园。

  ▲展出的油画《克劳德·莫奈肖像》(法国,左)和《弘历观荷抚琴图轴》(清代,右)。(图片来自中新社)

走进东雁翅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两幅对望的中西人物画——花园中的克劳德·莫奈,以及郎世宁画作《弘历观荷抚琴图》。

精心营造的花园中,莫奈纵情于眼前的私人美景,描绘着三餐四季、草木光影。高山流水前,帝王端坐亭中,观荷抚琴、怡然自得。二位身份、时代、国籍迥然不同的人,都在园林中找到了自己的一份安宁与快乐。

观花、画花、咏花是文人居于园林的日常。南宋马麟的《层叠冰绡图》轴、明代陈洪绶的《红莲图》轴、清代石涛的《墨荷图》轴……中国文人把对品格的追求赋予花,把对生命的理解倾注于花园,也把这些意象写于诗中、绘于卷上。莫奈则用画笔记录着自家花园里的恬静,《睡莲》《睡莲池》的画面上,天空、池水和植物的界限消融,充满浓郁的东方意境。

  ▲参观者观看克劳德·莫奈油画《睡莲》(法国)。(图片来自中新社)

听声

园林也是可以听的。中国园林中有雨打芭蕉、风过竹林的自然交响,也有亭台轩榭之上,与风声水声相和的琴瑟之音。

明清时期,园林与戏曲结缘,于园林中听戏更是清宫中的重要娱乐方式,小戏台几乎是紫禁城各个花园的标配,《西厢记》《牡丹亭》中无法实现的梦被寄托在园林中。

  ▲参观者观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同样的,在欧洲园林中,人们也将演出注入自然中。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油画《水剧场》,就为观众直观展现了一座18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园林。园内,用台阶将广场分为圆形的观众座席和表演舞台,规整巧妙的自然景观则是天然的舞台布景。壁龛装饰的林荫道中间,三条阶梯形的水流呈三岔式分布,其上饰有喷泉。可以想见,富有韵律感的流水声与舞台表演相映成趣的场面。

此次展览以现代设计手法将乾隆花园中的倦勤斋小戏台进行了重构。3D打印出一个戏台,再利用镜面屏幕重现倦勤斋室内影像,虚实结合,站在一个特定角度,观众就能看到倦勤斋的“紫藤”在莫奈的《睡莲》上摇曳,凡尔赛宫的油画与定格在铜版画上的圆明园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像喷泉互望……

见生活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正高级工程师李越是展览策展人之一,她眼中的展览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园林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参观者观看清代李世倬画作《皋涂精舍图轴》,该画上有乾隆御笔亲题“乐林泉”。(图片来自中新社)

展览主题名“乐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图轴》上乾隆御笔亲题的诗塘,“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乐”于“林泉”则是人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栖居追求。

在宋徽宗赵佶心里,一块太湖石就是一座园林。他笔下的太湖石轮廓蜿蜒,如蛟龙翻腾,且兼具瘦、漏、皱、透、丑的奇石特点,故称祥龙石。石顶生异草几株,幽绿交织。细观,石上篆书“祥龙”二字,流转如水,典雅飘逸。赵佶将此石视为瑞兆,赞其“挺然为瑞”。

诗可游,画可游,园林亦可游。中国古人或游于园中假山,或游于真山真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依山层叠而建,游台地园也成为一种游山之旅。名山大川中才有的自然之美,因人类的创造而浓缩于园林中。

正如展览前言所说:“园林,映射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心绪。希望大家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都能找到自己平和安恬的心灵花园。”(完)

参考中新社、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资料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