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为何二刷中医?答案藏在这些故事里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44194028882

近年来,中医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在国内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更是跨越山海,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与信赖。

最近社交媒体上最火的外国人是谁?毋庸置疑,非“甲亢哥”莫属!这几天,这位YouTube上的美国顶流网红以边走边直播的方式,开启了他的首次中国行。因其直播时情绪亢奋、表情丰富、肢体语言疯狂,短短数日便在微博上掀起了近30个热搜话题。

  ▲4月2日,“甲亢哥”在重庆下浩里老街品尝皮蛋。(图片来自中新社)

“甲亢哥”在中国都逛了些啥?在北京,他穿着东北大花袄品尝豆汁、登长城、逛故宫;在上海,他与粉丝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在河南,他现身少林寺学习少林棍……4月7日,“甲亢哥”又兴致勃勃地开启了长沙Citywalk。不过,为缓解连日旅途奔波,他还体验了一把中医肩颈按摩带来的惬意。按摩结束后,“甲亢哥”浑身轻松,直呼“舒服”。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甲亢哥”在中国第一次体验中医,在不久前的成都之旅中,他也打卡了同仁堂中医馆,现场感受了一番“神秘的东方力量”。中医把脉还帮“甲亢哥”正了名——没有甲亢,胃口好。

近年来,中医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在国内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更是跨越山海,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与信赖。如今,许多汉学学者的中国行程中都会有打卡中医馆这一环节,他们中也有不少“中医迷”。

  ▲4月2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湖院区,葡萄牙“洋中医”在门诊学习中医把脉。(图片来自中新社)

2024年底,25位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汉学家到访中国,他们在上海参观了中医药博物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学者们,许多人都已经亲身体验过推拿、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的魅力。一位来自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卢逸,在参观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中医“五音疗法”的专业问题,引发了在场人士的深入讨论。不少学者表示,“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伊朗青年汉学家艾森多年来致力于向波斯语国家传播中医文化,先后将《黄帝内经·素问》《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医学著作翻译成波斯语。艾森对中医产生兴趣,还要从一次事故讲起。当时,艾森的好友遭遇车祸,左手几乎完全神经麻痹。“他看了很多当地知名医生,就是不见好转。后来,他偶然间路过一家诊所,经过一个月的针灸治疗,手慢慢恢复知觉,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艾森补充道,“中医的疗效是肉眼可见的,我当时觉得很神奇。现在自己有了中医基础,每次回伊朗探亲,我都会给家人、亲戚做一些治疗。”

  ▲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体验中医经络检测仪。(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和伊朗在中医领域的渊源颇深,“在波斯医学著作中不仅对来自中国的药物有所记载,从药性及主治功效来看,与中医药学都有相似之处。比如中国的‘肉桂’桂皮,在波斯语里被称之为‘中国树’,它的功效与中国的‘肉桂’是一样的。类似的还有大黄。”艾森介绍。

德国医学史家、汉学家文树德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先后翻译了《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纲目》等数十部中国医学古籍。其中,《本草纲目》一书让他深深着迷并穷尽十余年心血进行译注。“《本草纲目》的价值超过了所有我能想到的著作,李时珍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本书的知识来源非常丰富,从贩夫走卒到儒释道,包罗万象,价值非凡,是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此外,文树德收藏了上千本的中医古籍,其中有少量英文版,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中文版本。“这些知识里面还有很多‘珍珠’,有待挖掘。中国人当然可以直接看这些书而挖掘出来里面的‘珍珠’,西洋人因为具备有别的文化背景,也能通过对比发现独特的‘珍珠’。”

参考中新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