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如何吃上蔬菜

来源:北京晚报 1744259135000

杜甫的一生困顿潦草,连吃菜这样的问题也要时时挂在心头。但是他筹划有方,靠着自己种菜、采摘野菜以及朋友送菜等办法,解决了一家人的吃菜问题。

春天正是吃应季蔬菜的季节。在品尝新鲜美味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人隐居乡野的梦想。归园田居也是历代文人的传统。近日,阅读杜甫诗集,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发现:杜甫的一生困顿潦草,大富大贵的日子没享受过几天,连吃菜这样的问题也要时时挂在心头。但是他筹划有方,靠着自己种菜、采摘野菜以及朋友送菜等办法,解决了一家人的吃菜问题。

        ▲3月28日,山东寿光,AI机器狗在巡检大棚蔬菜长势及病虫害。(图片来自中新社)

759年,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洛阳、新安、石壕、潼关、华州、秦州、同谷……无一能够久留。这一时期,他家的菜,很多时候是朋友、邻居送的。比如隐居的阮先生,柴门内种满了一畦一畦的蔬菜。杜甫看了眼馋,还没等他开口要,阮先生就送来了一大筐顶着露水的嫩薤:“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数了数足有三十把,菜的质量也好:“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这下好些天不用为吃菜发愁了。

760年,杜甫寓居在一座古寺的空房里,粮食和蔬菜都没有着落,靠老朋友、彭州刺史高适分他禄米以及邻居们不时送来蔬菜,才勉强渡过了难关。他在《酬高使君相赠》中说起过这事:“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旧时,想要随时随地吃上菜,最靠谱的当然还是自己种。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多年来的知音兼老板,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53岁的杜甫失业了。生活无着,他只得离开成都草堂,顺江而下,另寻一条生路。接下来的一年,杜甫途经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等地,于大历元年(766年)抵达了夔州(奉节)。

在夔州,杜甫找到了新的“雇主”——夔州都督柏茂林。在柏茂林的关照下,他得到了几间寒舍,暂时安顿下来。随后,杜甫在屋舍的正堂之前,平整出一片土地,又起沟垄,将它分成一条条的菜畦。按照季节栽种不同的蔬菜,一家人可随时取用。

这一年的秋天,一场雨后,正是种植秋菜的好时候。他打算种一些莴苣,这是一种耐寒的蔬菜,九十月份播种,来年的暮春初夏,就能收获肥硕甘美的根茎。杜甫喊来家中的小童,选定了两条草席般大小的菜畦,将畦中的土块细细敲碎,然后把种子一颗颗点到土里。

种下两畦莴苣之后,杜甫时不时到菜田里巡视一遍,看有没有柔嫩的细芽破土而出。直到第二十天,播下去的莴苣种子还是没有发芽的迹象。倒是野生的苋菜一丛丛地蔓延开来,几乎盖住整个菜畦。

杜甫大为失望,他本来以为莴苣这种平常的蔬菜,随随便便就能种好:“苣兮蔬之常,随事蓺其子。破块数席间,荷锄功易止。”没想到连幼苗都没有长出来,真是白费了一番功夫:“两旬不甲坼,空惜埋泥滓。”看来,对杜甫而言,种菜远没有写诗容易。这一年,他没能吃上自己亲手种的莴苣,种菜的故事倒是通过《种莴苣》诗流传了下来。

次年秋,杜甫决定再战菜园。在《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诗中,他袒露了自己的真实心迹:“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虽然接受了夔州都督的照顾,但清楚地知道自己直率的性格在官场中并不受欢迎,反倒是在田园里种种菜,能让他找寻到真正的自己。

那段时间山雨均匀,园中土润,又到了秋菜的播种季。有了去年失败的经验,这个秋天他立了三个新计划:一是种植的品种由莴苣改为蔓菁(又名芜菁),蔓菁和莴苣一样,也是秋种春收,不过它的根更加致密,既可炒食又可煮食,菜粮兼用,所谓“冬菁饭之半”;二是扩大种植面积,上一年只种了两个草席大的土地,今年他决定动用耕牛:“深耕种数亩,未甚后四邻。”大种几亩,绝不输给左邻右舍的老农们;三是增加种植品种,除了大量播种蔓菁,其他时令蔬菜也要种一些,夔州气候温和,冬季也有蔬菜顽强生长。这一年,杜甫实现了四季都有新鲜菜蔬可吃:“嘉蔬既不一,名数颇具陈。荆巫非苦寒,采撷接青春。”

这次大规模种菜,还让杜甫目睹了一桩伤心事。新翻开的土地吸引来一对白鹤,啄食泥土中新翻出的野芹菜。杜甫仔细端详,发现雄鹤的左翅几乎垂至地面,伤口已经到了筋骨。雄鹤每走一步,就有几行血滴出来;走上三步,就要号叫悲鸣数声,看上去非常痛苦。而一旁的雌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侧过脖颈,诉说自己的无奈与心酸。此情此景,杜甫不禁“杖藜俯沙渚,为汝鼻酸辛”,正在种菜的他,是否也联想到了自己多舛的遭遇?

刚到夔州的第一年,也许是受种植莴苣失败的影响,杜甫家的蔬菜供应一时成了问题,以至于“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堂前菜园里一时半会肯定是长不出菜来的,怎么办呢?杜甫的解决方法是采摘野菜,苍耳就是其中之一。杜甫有《驱竖子摘苍耳》一诗,就是说的这件事。

苍耳,即卷耳,是一种古老的野菜,《诗经》中就有《卷耳》篇:“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苍耳顶端的嫩叶可作菜,能解杜甫的一时之需,而且还有治疗风疾的药用价值,杜甫时常让童儿们外出采摘:“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生命力强,遍地都是,不到中午就能采满满一筐。择好洗净,端上饭桌,嚼起来非常清脆。杜甫还喜欢苍耳的另一种吃法,把它加入瓜薤中调味,效果神奇。

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名号不是白来的,这首诗写的不过是日常采摘野菜的平凡小事,但他还是联系到了现实生活:“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野菜能吃饱就该知足,那些膏粱客们实在不应该求索无厌。

除了苍耳,杜甫还采摘过槐叶。古人食用槐叶有很长的历史。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晋人多食槐叶,尝见曹都、谏真予述其乡先生某云:世间真味,独有二种,谓槐叶煮饭、蔓菁煮饭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槐初生嫰芽,可炸熟水淘过食。”杜甫摘下槐叶,是要做一道冷淘,也就是现在说的凉粉、冷面。

杜甫写于767年(与摘苍耳同一年)的《槐叶冷淘》诗中,看看这道“杜甫冷面”的做法:“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槐叶摘下后,送到厨房,厨师将槐叶中的绿色汁液挤出,倒至新上市的面粉中拌匀,整个面团就变成了碧绿颜色;然后将面团压扁,切块、切片或切丝,放入鼎(锅)中煮熟;最后就是制作冷面的关键环节:过冷水。

过水之后的冷面色香味俱全,爽滑如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在杜甫看来,这一碗槐叶冷面,老百姓在草舍中食用,自然是难得的珍馐,就是皇帝在轩敞的宫殿里纳凉,需要加餐吃宵夜时,它也完全有资格上桌:“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在夔州的前两年,即766年至767年,杜甫种菜还没能产出成果,采摘野菜也只能解一时之急,一家人的吃菜始终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根据这一时期所写的《园官送菜》,杜甫一家有时候连续几天断菜,幸亏有夔州都督的馈赠:“园官送菜把,本数日阙。”送的是什么菜呢?杜甫说:“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苦苣、马齿苋,在当时是比较粗糙的菜,算不上味道鲜美的“嘉蔬”。不过,质量差些也比没有要好,一家人总算有菜可吃了。(完)

作者/纪习尚

责任编辑:唯佳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