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开辟敦煌学与中国诗歌研究新天地

来源:学习时报 1744352277000

在欧美汉学的历史上,法国曾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成果卓著、大师云集一度成为海外汉学中心,被誉为汉学的“罗马”。

在欧美汉学的历史上,法国曾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成果卓著、大师云集一度成为海外汉学中心,被誉为汉学的“罗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中,随着葛兰言、马伯乐等相继辞世,法国汉学出现短暂低潮。打破这种局面的是法国知名汉学家戴密微(1894—1979年),他以自己的努力将法国汉学带向新的高度,被法国汉学界誉为“我们的光芒”。

  ▲10月28日,嘉宾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参观1867年船政从法国引进的插床。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所处的福州马尾被称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也是近代工业、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当日,参加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外宾分赴福州、厦门、漳州进行参访。(图片来自中新社)

作为汉学大师沙畹的弟子,戴密微继承了同门马伯乐等人治学渊博的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学、古代文学史、思想史、考古学、语言学、汉学学术史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其中,敦煌学和中国诗歌研究不仅在戴密微的治学生涯中具有代表性,而且更能体现出他对法国汉学的继承与创新。

传承法国汉学传统,推动敦煌学研究。法国汉学界有重视文献学、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传统。戴密微的治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代学者的思路方法:一方面,他将对古籍的整理、翻译与注解看作开展研究的中心方法。另一方面,他侧重“从周边看中国、从中国看周边”的研究路径,关注中原与边疆、中国与域外的文化交流。这种方法和视野上的倾向集中反映在他的敦煌学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他成绩突出,被誉为法国的“敦煌学大师”。

自开启汉学生涯以来,戴密微的一大学术聚焦点便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抄本部的敦煌卷子上。学者荣新江认为,在域外敦煌文献中,以法藏文献价值最高。戴密微凭着极大毅力和刻苦精神,完成了大量敦煌写本的通览、整理、订正与翻译工作,为欲接触使用法藏敦煌文献的学者指明了道路。此外,立足敦煌文献富矿,戴密微开展了不少专题研究,代表成果如他与饶宗颐合作出版的《敦煌曲》。该书以两人合作收集、整理、校勘、译注曲稿材料的方式成书,共收入敦煌曲辞318首,结构严密、内容翔实,在文献整理基础上,对许多曲词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敦煌曲研究体系,为中国文学史与音乐史之名作。学者杨联陞认为这部书“是一部权威性著作”“是研究中国文学同乐舞的人,都应该细读的”。戴密微另外一部专著《吐蕃僧诤记》关注8世纪汉藏文化交流。该书不仅以引用丰富的敦煌资料为特色,还包括大量涉及唐蕃关系文书的翻译和疏义,对研究吐蕃史、唐蕃关系史等具有很大价值。学者沈卫荣称其为“汉学领域的一部伟大著作”。

汲古开新,拓展中国诗歌研究新域。戴密微既有学问家的严谨,也喜欢音乐与俄国文学,常结交巴黎艺术界名流。或许正是这种文艺气质让他对中国诗歌情有独钟。这与相对忽视纯文学的法国汉学前辈大异其趣。在学术生涯的后半期,戴密微在中国诗歌的收集、整理、校勘、译注、评点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他对谢灵运、李白、王梵志、寒山等许多诗人都有所研究,其中山水诗人谢灵运尤得戴密微厚爱。这或许与戴密微出身阿尔卑斯山民,毕生对山岳怀抱浓厚乡愁有关。在热爱自然与山岳上,戴密微与谢灵运心有灵犀,谢灵运因此成为戴密微喜爱的诗人。通过对谢灵运生平和作品的系统研究,戴密微认为谢灵运将山水诗升华到高雅别致、富丽精工的高度:在意象表现上,他的诗作凸显了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美学特征;在思想上,他将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灌注于诗歌中,因此堪称“山水诗的鼻祖”。以往西方汉学对古诗的关注重点在先秦诗歌和唐诗上,戴密微则通过对谢灵运的关注,向学界揭示“中国诗歌史的关键性转折点”——魏晋诗歌的魅力。

除却诗人研究,戴密微集结巴黎老中青三代汉学家力量主持编撰的《中国古典诗歌选集》也产生过很大影响。该书选译了从中国先秦《诗经》到近代204位诗人374首作品,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和多元风采。《中国古典诗歌选集》作为法国汉学的一次盛举,“把法国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研究推上了新阶段”,成为“20世纪法国译介中国古诗的标志性成果”。

二战后,美国汉学异军突起,不少美国汉学家喜欢套用时髦的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来看中国诗歌。相比之下,戴密微不喜空谈理论,而是将法国汉学擅长的文献学方法和文本细读相结合,开展立足于诗歌本身的扎实研究。他倾向从诗歌内部着眼,经由中国诗的单音节性、音步、平仄、对仗、用典、意象等因素来理解中国诗。这种研究方式使戴密微能深入中国诗语言肌理的深处,领略其无穷的审美特色和文化意蕴,让他对中国诗产生敬服之心。他将中国诗歌称为“中国文化之最高成就”。通过诗人研究、编撰诗集和扎实的研究方法,戴密微让更多的西方人领略到中国诗歌的魅力。正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所说,戴密微的努力“成功地使西方读者,对于以一种与我们大相径庭的语言为基础的吟诗艺术具有了感受力”。

甘为人梯,助力国际汉学研究事业发展。戴密微是一位有着国际影响力的汉学大师,这从他的一系列学术头衔可以得知,他是鲁汶大学、罗马大学和莱顿大学的名誉博士,伦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与英国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员、日本东洋文库的名誉院士。

戴密微的学术声望不仅和他本人的治学成就相关,也得益于他对国际汉学研究事业的默默耕耘和奉献。作为导师,他悉心育人,培养谢和耐、苏远鸣、桀溺、戴仁、隋丽玫等法国汉学新秀。作为编辑,他常年担任国际知名汉学刊物《通报》责编,不仅以高学术标准确保刊物质量,更是不懈撰写书评、通讯,使《通报》成为汉学资讯和信息交流的载体。他还怀着很大的奉献精神,孜孜不倦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花费多年时间修订、补充和整理中法学者遗作,成功让诸如沙畹《汉文三藏经中的五百个故事和寓言》、林藜光《梵文写本〈诸法集要经〉校订研究》等名作嘉惠学林。

此外,戴密微在关照后学、提携后进方面也充满热情。中国国学大师饶宗颐在治学过程中便曾得到过他的帮助。1956年,戴密微在巴黎结识尚为青年学者的饶宗颐,并对他的学识颇为欣赏,专门为他即将出版的《词籍考》作序,称赞其堪比清代朱彝尊之《词综》。在戴密微的推荐下,饶宗颐于1962年获得有汉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并在不久后就任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员。也是在戴密微的帮助下,饶宗颐系统收集和研究法国、英国、苏联等地的敦煌文献,这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二人合作完成的《敦煌曲》《敦煌白画》两部敦煌学名著,更彰显出戴密微在推动中西学术交流互鉴上的不懈努力。(完)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