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精神、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中西园林都有共通之处——不仅能映射出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精神,还蕴含着不同地区人文观与审美理想的追求。
春风和煦,正是游园好时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扬州何园……园林爱好者的打卡清单早已写得密密麻麻。如若看了国内园林尚觉意犹未尽,国外园景风光其实也可“近在咫尺”。近日,“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在故宫午门举办,乾隆花园、凡尔赛宫园林、日本江户时期花园、莫奈花园等古今中外万园齐聚,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故宫“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陶思远 拍摄制作)
作为民族精神、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中西园林都有共通之处——不仅能映射出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精神,还蕴含着不同地区人文观与审美理想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对西方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园林作品中不难寻得来自东方的痕迹。
▲3月17日,游客在北京颐和园西堤赏花。(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17世纪,孔子和老子的著作即在欧洲被翻译和传播,因此儒家、道家理论在欧洲哲学家的各种论文中都有阐述,他们也非常注重将中国园林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俄罗斯园林专家戈洛索娃介绍,法国传教士王致诚1752年在《对北京附近中国皇帝园林的特别记述》中,对圆明园作了详细描述,对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园林设计大加赞赏,令欧洲人为之神往。
法国汉学家魏让方曾说,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法国凡尔赛宫的园林就是基于法国贵族对中国文化的普遍兴趣而修建。“瓷器上所画的山水、园林正是中国江南之景。他们通过瓷器上的山水来构架起一个想象的中国。虽然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但他们发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个全新的理念,是基于大自然和理想自然的思考,这在当时非常符合法国启蒙时期国家改革的思想。”
▲3月25日,江苏南京莫愁湖公园里海棠花盛开,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享受春日美景。(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外,荷兰旅行家约翰·尼尔霍夫在17世纪出版的游记中记录了百余幅绘有中国自然景观和园林的中国瓷器插图;英国散文家1711年至1712年在《旁观者》刊物上广泛宣传中国园林……戈洛索娃表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中国园林所体现的哲学理念令欧洲人折服,并广为接纳。”
当谈及在中国园林里的感受,美国汉学家倪豪士感叹:“当你到一个中国的园林里,就会有一种很平静、安逸的感觉。像美国的公园一样,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在他看来,虽然有“garden”和“landscape”等不同表述,园林风格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不断迁移、互相影响,表明人对置身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是一致的。
“白居易可以说是自然园林的开辟者之一,他写得非常清楚(引用《左传》):‘一人一心,万人万心。’‘心’显然是‘看法’的意思。中国的园林体现的是人类的自然状态。”在美国汉学家包华石眼中,“中国的园林不是几何性的,所以它就是不规则的;而不规则的园林可以包容很多不同的景色和视野。”
参考中新社、新华网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