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雅集始终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不知从何时起,都市人的周末清单里,除了网红店打卡、剧本杀组局,又多了一个风雅选项——雅集。三五好友,一席茶榻,或读一首诗,或临一帖字,或探讨一个问题,再搭配一组九宫格“文人氛围感”照片,仿佛瞬间从“996”的“社畜”变身唐宋风雅客。
事实上,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雅集始终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雅集是古代文人的Party
“雅集”通俗意义上指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的聚会。现代人的聚会一般是吃饭、喝酒、唱歌或者一起出行郊游。而古代文人聚在一起则喜欢找一处风景绝佳的山水胜景或是绝美园林,带上琴棋书画,预备好美酒佳肴,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作乐,一边吟诗作对,一唱一和间,尽显名士风流。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小雅》中就有很多诗歌描绘了贵族间宴饮聚会的场景。汉代时,较为典型的文人雅集出现。如汉景帝时期,梁孝王曾组织兔苑之会,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宫廷文人在聚会中饮酒畅谈、吟诗作赋,奠定了后世文人雅集的基本形式。魏晋时期,文人雅集频频登场,“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与吴质书》)。西晋“二十四友”金谷之会、东晋谢氏家族的乌衣之游、刘宋时期竟陵八友的西邸之会等流芳百世。
▲2024年11月21日,广州市荔湾区,“岭南名家花地雅集”美术作品邀请展在荔湾湖公园海山仙馆开幕。图为展览吸引参观者。(图片来自中新社)
唐宋时期较为著名的文人雅集有李世民组织的“十八学士”聚会,白居易和胡杲、吉旼等九老组织的香山雅集(又称“九老会”),还有北宋时期驸马王诜与苏轼、米芾、黄庭坚、秦观等著名文人组织的西园雅集。唐宋以后,文人雅集的基本范式已经确定,在元代时期产生了具有较大规模、产生深远影响的玉山雅集。这次雅集是文人聚会的巅峰,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誉为“文采风流,照映一世。”
但无论哪种,围绕在文人周边的衍生之物以及营造风雅的种种物什,如古琴、香炉、花器、茶盏等陈设,似乎在每一场著名雅集里都必不可少。为了营造雅之氛围,文人雅士还会穿上相应的服冠:宋徽宗赵佶会在调琴时打扮成雅衣素士、书法家米芾会穿上唐衣样式在西园雅集中挽袖题诗。而清代画家八大山人则会给自己裹件明代的朱袍游山玩水……可谓是相当风雅了。
雅集的“天花板”是场模仿秀
当然,提起雅集,最为大众熟知的当属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正是在这次聚会上,他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1600多年前的暮春三月,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友人谢安、孙统等总共42位文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开启了一场在中国文化史上流芳千古的文人雅集。这天是从周朝便流传下来的节日——上巳节,人们要齐聚水边,行修禊之礼。他们沿溪流而坐,用兰草蘸酒净身,祈求天地雅正,又将酒觞放于蜿蜒曲折的溪水中,让它随溪流而去。杯停时,近处的人要取来酒觞,将白酒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当时,众人一共吟咏37首诗,后合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微醺之际灵感迸发,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
▲2024年4月19日,在2024年联合国中文日到来之际,中国书法主题活动“兰亭·雅集”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邀请比利时民众感受中国书法和汉字之美。图为旅比华人书画家张文海向比利时民众讲解如何运笔。(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过,大家或许不知道,兰亭雅集是王羲之对石崇金谷游宴的一次相似度很高的模仿。
公元296年,西晋巨富石崇在自己的豪华别墅洛阳金谷园中,邀集当朝的达官政要、名人雅士30人宴饮。宴会后出了一本《金谷诗》集,大家推荐主人石崇为诗集作序,即《金谷诗序》。这次雅集轰动一时,金谷游宴后的第58个年头,王羲之举办了他的兰亭雅集——虽不及金谷游宴豪华,但其程序设置几乎一样。雅集办完后,得知人们把《兰亭集序》和《金谷诗序》并列,认为自己和石崇可以相当的时候,王羲之的内心很是高兴。这段故事收录在《世说新语·企羡》里。
虽然是一场“模仿秀”,但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之所以后浪胜前浪,与王羲之的文采、书法及思想高度有关。后人认为,在这场雅集中,王羲之表达了自己咏叹暮春、乐天知命的哲思之美。
现代人的雅集,有自己的feel
近年来,雅集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为了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或谈文论艺、或品茗赏乐、或闻香挥毫……雅集的形式不一而足。
在江苏扬州,白天在钢筋水泥的办公楼里忙碌,晚上到古城街区观一场冬荣园小剧场的昆曲表演、听一出芍药园子书场的扬州评话,已成为不少本地青年群体和外来年轻游客的独特休闲方式。但更多时候,是一群年轻人因昆曲聚在一起,定期举行曲叙或雅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在昆曲中找到了精神共鸣。
“昆曲带给人的传统美学享受,能从中不断汲取来源于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这对当下的年轻人很重要。”一位雅集参与者表示。
此外,扬州“曲友”也会结合不同节日、节气等元素举行集会,以唱折子戏为主。
▲3月24日,多位学生在樱花树下起舞。近期,浙江金华东阳一学校内的樱花开得正盛,吸引师生前去观赏,共赴“春天雅集”。(图片来自中新社)
类似这样的雅集,如今并不少见。中国社科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林龙震表示,“雅集的复兴和普及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缩影,当代的雅集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推动百姓文化生活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这体现了人们对于审美情趣的追求,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一直关注和研究雅集,在他看来,“虽然雅集的形式与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但复兴雅集本身就应该有时代特点,不可能原汁原味地重现。”
纵使岁月流转、形式更迭,雅集之韵始终如潺潺溪流,流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间,于时光长河中奏响了一曲永恒的精神和弦。(完)
参考《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扬州日报》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