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洋彼岸的他们 共同守护“国家宝藏”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44970754000

在国内,无数文物保护工作者守护着祖先的馈赠;在大洋彼岸,同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深耕中国文化,致力于保护中国古迹遗址。

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长城,从希腊的神庙到罗马的竞技场……古迹,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见证,承载着文明的记忆。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1982年的今天,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首次提出设立国际古迹遗址日,这一提议于次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得到批准,并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活动。

▲4月5日,游客打卡北京水关长城。(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在广袤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古迹遗址,它们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在国内,无数文物保护工作者守护着祖先的馈赠;在大洋彼岸,同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深耕中国文化,致力于保护中国古迹遗址,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架起国际桥梁。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被后世称为“中国艺术史研究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建筑、雕塑、绘画及园林艺术等诸多领域造诣颇深。1922年,喜龙仁被特许进入尚属禁地的紫禁城。尽管宫殿因无人养护而杂草丛生,但气势恢宏的格局、雕梁画栋的楼宇,以及精巧唯美的艺术珍玩,都让他深受震撼。同样让他心醉不已的,还有围绕皇宫而建的雉堞连绵高耸入云的城墙和城门,以及“三海”宫殿、夏宫等皇家园林,他用镜头和文字悉心捕捉这些壮丽的景观,并将其呈现给西方读者。

▲2024年11月2日,故宫延禧宫金秋银杏进入最佳观赏期,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后,喜龙仁数次来访中国,短则停留一个多月,多则两年有余,他与中国的学界和艺术界建立起广泛联系,得到胡适、鲁迅、张大千、梁思成等人的赞许。期间,他带着考古和摄影设备,走访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等大都市,也深入广袤的西北和中原腹地,在荒山野岭和灌木荆棘间考察陵园墓冢,寻访石窟、雕像和寺庙。经过半个世纪的深耕细作,喜龙仁留下了《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等著述,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服务于艺术或文化的各种中国组织做出自己贡献的最好方法,就是维护这个国家现存的艺术的遗址和建筑的原貌”。

谢阁兰是法国著名汉学家、诗人、作家、考古学家,他曾多次游历中国,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因此他也被人称为“法国的中国诗人”。1914年,谢阁兰曾带领小队考察过陕西、四川等地的墓葬。1917年,谢阁兰再次来到中国并考察了南京地区的墓葬。随后,他将考察成果整理成册并出版了《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书中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手绘图,是研究中华历史墓葬的宝贵资料,也成为了研究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籍。

  ▲2023年3月4日,游客参观甘肃平凉王母宫。(图片来自中新社)

说到古迹遗址的保护,还有一位汉学大师不能不提——法国汉学家沙畹。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畹来到中国,开启了他的考古调查之旅。他曾在辽宁奉天,考察清帝陵墓;在鸭绿江畔考察包括“好太王碑”在内的高句丽遗迹;在陕西,调查西安碑林,走访唐朝帝陵,拜谒司马迁墓;再渡过黄河,进入山西,访五台山寺院,特别是对云冈石窟做了详细记录和拍照……沙畹此行,在中国同行的帮助,和他的弟子阿列克谢耶夫的陪伴下,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制作了上千张拓本,还记录了大量的笔记,取得丰硕的成果。

沙畹知道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回国后即着手整理,编写《华北考古记》一书,这本书最终成为划时代的学术丰碑。

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化守护者,将东方与西方紧紧相连。他们用镜头定格历史,用文字镌刻记忆,让消逝的时光在书页间重生。(完)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