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入选令学界深感兴奋。说到这份文献,就要讲讲它与汉学家的渊源。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好消息——新一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湖北省博物馆内,游客参观曾侯乙编钟。(图片来自中新社)
或许不少人有疑问,什么是《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档案保护项目,主要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介质的珍贵档案、文件等。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恰逢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入选令学界深感兴奋。说到这份文献,就要讲讲它与汉学家的渊源。
▲4月17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观众参观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图片来自新华社)
事实上,第一个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释读出中文版本的便是英国汉学家埃德蒙·拜克豪斯。1911年,英国工程师托马林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市的一处下水道内,偶然发现了这块被用作下水道盖板的石碑。碑高144.5厘米,宽76.5厘米,厚12.5厘米。碑额部分呈拱形,正反面均刻有五爪双龙戏珠精美浮雕,正面长方体四周均以中式花纹雕饰。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为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其中,中文风蚀较轻,大体可认,另两种外文则漫漶不清,解读困难。随后,“皇家亚洲学会锡兰分会”将碑文拓片寄往中国,请求协助译解中文碑文,这一工作交到当时正居住在北京的拜克豪斯手中,并最终由他释读出中文版。1959年,著名学者向达从大英博物馆抄录了此碑的拓片,整理为《郑和在锡兰所立碑》一文发表。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载了郑和在斯里兰卡的经历,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史料,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语言和宗教共存的历史。德国汉学家罗德里希·普塔克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海上丝绸之路史、中国海洋贸易史等,在他眼中,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引擎”。“历史上,中国人口众多,技术先进,主导着不少探索与交流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些活动是和平的,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汇融通。”普塔克强调:“郑和精神与丝路精神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开放性、多元化、富有活力的经济和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当编钟之音穿越时空,当少林智慧启迪世界,当郑和航海续写丝路传奇,这些“世界记忆”,正如跨越山海的文化使者,将中国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类文明的对话生生不息。
参考新华社、中新网、《新华日报》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