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起,中国便与柬埔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相互来往,这些交往见证了中柬两国绵延不绝的千年友谊。
柬埔寨地处中南半岛,为东南亚地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古代汉籍中,关于柬埔寨有多种称谓记载,如扶南、真腊、吉蔑、文单与甘孛智等,明代正式将其称为“柬埔寨”,一直沿用至今。自汉代起,中国便与柬埔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相互来往,这些交往见证了中柬两国绵延不绝的千年友谊。
中国与柬埔寨的海上交通早在汉代就已形成,《汉书·地理志》曾记载汉使远航至印度黄支等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显示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地已有海上交通可以通达,此时海上贸易多由东南亚与印度等地商人入华经营。柬埔寨地处中印海上航线中间地段,扼守海上交通要道,在途经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的航线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与中国交往日渐密切。
▲金边是柬埔寨王国的首都,坐落在湄公河、洞里萨河的交汇处。图为4月17日拍摄的独立纪念碑。(图片来自中新社)
1世纪柬埔寨扶南王国兴起,开地五六千里,扶南及其所属国珍物宝货无所不有。三国时期,中国与柬埔寨交往日益密切。吴国孙权积极发展与东南亚诸国关系,《梁书·海南诸国传》记载:“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孙权派遣朱应与康泰出使扶南,得到了当时的扶南国王范寻热情接待,中国与柬埔寨缔结了友好邦交。同时,朱应、康泰分别著书《扶南异物志》《吴时外国传》,对古代柬埔寨以及东南亚诸地历史风貌、人文社会等进行了详细记载。虽然这两本书原书佚失,但从《水经注》《梁书》《隋书》等书中可管窥一斑,为了解中国与柬埔寨的交往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史料。同时,扶南频向中国遣使开展友好外交往来,如扶南国王范旃赤乌六年(243年)十二月派遣使节来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梁天监二年(503年)与十八年(519年),扶南亦纷纷遣使入华。
7世纪初,扶南被其属国真腊占领,柬埔寨进入真腊王国时期,立国长达1000年,7-16世纪经历早期真腊、吴哥王朝和晚期真腊3个时期。汉籍记载真腊其地接占城之南、南临三佛齐、东至海,有城围七十余里,石河二十余丈,战象四十余万,宫殿三十余所,极其壮丽,为周围诸国之都会。
唐代中国与海外诸地交通联系更为密切,唐代贾耽所记“广州通海夷道”亦途经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地。隋唐时期,真腊与中国交往密切,在建国不久真腊即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遣使来中国。唐代从立国以来直到唐中期安史之乱,真腊遣使来华不断,并多次贡献善舞的白象。其中“大历(766至779年)中,副主婆弥及妻来朝,献驯象十一;擢婆弥试殿中监,赐名宾汉”,这里的“宾汉”即“中国上宾”的意思。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海外贸易勃兴,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历久弥新、迅猛发展,达到了古代高峰。此时,中国与真腊的海外贸易联系较之以往空前密切,真腊扼海上交通之咽喉,北距占城半月余,西南距暹罗半月程,南距广州十日可到。从广州、泉州出发的海舶迎东北季风之便,过七洲洋、交趾洋至占城、真腊、三佛齐、锡兰、阇婆、渤泥、故临、大食等地,中国诸市舶司亦在每年十月份东北季风来临之时,犒劳蕃商并遣之出海贸易。其中真腊为中国商船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在泉州西南诸国,近处以占城、真腊为诸国都会,泉州与西南诸国贸易也以占城和真腊为主。简而言之,在当时中国与中南半岛诸地的贸易中,真腊为重要的核心地区之一。
元朝与真腊也交往甚密。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遣使出使真腊,周达观随从前往。周达观在真腊期间,遍访各地风土人情,并以其见闻著成《真腊风土记》一书。周达观在书中详细记载了真腊的风土人情、物产习俗等。关于真腊贸易物资,周达观记其地产象牙、暂速细香、粗熟香、翠毛、番油、姜皮、金颜香、苏木、生丝、棉布等物,用金银、瓷器、假锦、凉伞、皮鼓、酒、糖等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周达观对真腊的贸易及其地华人也有详细的记载,其称真腊国人尤其是妇人皆善贸易,小笔交易则以米布,大笔交易则用金银交易,所以很多前往真腊的中国商人为贸易之便,多娶当地妇人为妻,有些甚至长期居留此地,在当地娶妻生子,并最早在该地形成了华人侨居之地。当地人十分欢迎中国商人,愿意与中国商人贸易,尤其喜欢中国铜钱、金银器皿、瓷器、丝绸、水银、硫黄等物,泉州所产青瓷在该地尤受欢迎、销量甚大。周达观的记载鲜明地呈现了中国与柬埔寨人民历史上友好贸易交往的状态,为认识中柬友好交往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史料。
时至明代,明廷奉行睦邻和平策略,以“德”怀柔万国,强调“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在明初所定的“十五不征夷国”的名单中,真腊即在其中。同时,明廷将真腊纳入以和平互利为主要特征的朝贡体系。相较于占城、暹罗与安南三国明确规定为三年一贡,虽然明廷对真腊并未规定具体的贡期,但是据统计明代真腊向明廷遣使贡奉达14次,并多次贡献代表祥瑞的白象,彰显了中国与柬埔寨友好关系的赓续发展。
总体来看,古代历史上中国与柬埔寨的政治交往与经贸交往都呈现出和平友好的特点,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平交往历史的生动体现。与此同时,中柬之间的政治与经济贸易交往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如扶南乐舞在唐代就已传入中国,诗人王维曾写有《扶南曲歌词五首》。这些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历史上中柬两国文明交往的深度与广度,也充分证明连接中国与柬埔寨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政治与经济交往之路,亦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完)(原标题:古代历史上的中柬友好交往)
作者/李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