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给我们的月光,千年后依然照亮着游子的行囊。
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遇见岳阳楼的飞檐斗拱,一场横跨东西方的文学奇缘正在洞庭湖畔悄然生长。
近日,岳阳楼景区推出的英文版《岳阳楼记》背诵大赛,让这座千年名楼化身世界语言的舞台——来自英国、俄罗斯、捷克等国的参赛者用抑扬顿挫的英语韵律,将“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东方哲思编织成新的文化锦缎。
这座始建于东汉的江南名楼,历经1800年风雨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叹的文化活力。从鲁肃的阅兵台到李白的醉月轩,从杜甫的孤舟到范仲淹的如椽巨笔,每一块青砖都藏着半部唐诗,每道飞檐都挑着宋词的韵脚。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文化地标的灵魂之作《岳阳楼记》,竟诞生于作者从未踏足此地的奇妙创作。
未睹真容,何以写尽天下楼?
一个冷知识,范仲淹一生从未到过岳阳楼。
故事起于庆历六年(1046)的秋天,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老友滕子京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岳阳楼作记,随信寄来的还有《洞庭晚秋图》。随后,范仲淹展纸走笔,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开篇即言简意赅地说明作记的背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020年9月4日,湖南岳阳,岳阳楼。(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没去过岳阳楼,没看过洞庭湖,却写出比岳阳楼还岳阳楼的名篇。不少人会问,范仲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答:读书得来的。文中第一段已有交代,范仲淹说,他能把洞庭景色刻画得如此壮观,那是因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也就是说,岳阳楼前的洞庭景象,前人已经有了详细记述。结合前辈的描绘,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未曾亲临,也能写得生动逼真。
真正的风景不在眼底,而在胸中。思考成熟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完成了老友的命题作文——《岳阳楼记》。在这篇仅数百字的短文中,范仲淹纵情挥洒,用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练文笔凝练出一篇融山水、情感、政治、理想、人格于一体的千古名篇。
在岳阳,每块转都会写诗
千百年来,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与岳阳楼的巍峨壮丽,孕育了岳阳独特的诗意气质。除了范仲淹,屈原、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千古名篇。
洞庭湖的湖水与天际相接,古人的诗句也如潮水般涌来。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月光,千年后依然照亮着游子的行囊。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将洞庭湖的月色与醉意相融,展现超脱尘世的情怀。“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屈原在华丽的《九歌》中,无论是为诗歌情节发展和情感抒发,还是为营造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都少不了洞庭湖的宏大背景,可见洞庭湖孕育着的波澜壮阔的情感。
▲3月26日,在湖南长沙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学课堂上,留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岳阳楼记》,并将其译为英文接力诵读,借此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外,站在岳阳楼上,杜甫惊叹洞庭湖分割吴楚、承载天地的壮阔,成就了千古绝唱“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前往和州担任刺史,泛舟洞庭湖,面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湖面,其烟波浩渺之态在视觉上让他恍惚了,因而灵光乍现,继而发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震撼……
每一句都是文人骚客对岳阳的深情告白。这座古城,见过屈子行吟的衣袂,听过杜甫孤舟的叹息,收藏过李白醉后的诗笺,千年过往都化作了洞庭湖底绵长的水草,在每一个潮起的清晨轻轻摇曳,自在吟哦。
诗与远方,世界在此读懂中国
近年来,岳阳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众多文化符号,成为越来越多海外游客的“诗与远方”。近日举办的全民背诵英文版《岳阳楼记》挑战赛就吸引了不少外国摄影师的目光。
“这是我第一次来湖南岳阳,在岳阳楼景区广场前听他们背诵《岳阳楼记》,让我对这里非常好奇。”俄罗斯摄影师逖武劳现场尝试诵读了英文版《岳阳楼记》。“我拍摄了很多岳阳楼的照片,它的屋脊和檐角太美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摄影师安迪卡·努格拉哈当天在岳阳楼采风,了解到岳阳楼不用一钉而卯榫契合的精湛工艺后,忍不住感慨中国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4月26日,外国友人现场挑战英文背诵《岳阳楼记》。(图片来自中新网)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知名地理作家、旅行摄影记者Alex Robinson前不久在岳阳开启了为期2天的深度采风之旅。登上岳阳楼,在导游的讲解下,他时而驻足凝视主楼精美的明清建筑细节,时而远眺八百里洞庭的浩渺烟波,频频用英语赞叹:“站在这里,我终于理解为何范仲淹能写下如此壮阔的文字——历史与自然在此完美融合,岳阳楼就像一扇连接古今的窗口。”他尤其被“先忧后乐”的岳阳精神所打动:“这四个字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中国人对家国的担当,值得让世界听见。”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岳阳,那就是历史厚重、风光秀美、民风淳朴。”Alex感叹道:“千年古城沉淀着1800年的历史底蕴,与绝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这里既有守护历史的厚重感,也有拥抱自然的亲和力,更有人民对生活的热忱,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参考中新网、央视新闻、《岳阳日报》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