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华身上,我找到了友情代餐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746695887030

北京地坛公园的国槐树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年轮里会镌刻下两个作家的名字。

北京地坛公园的国槐树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年轮里会镌刻下两个作家的名字。

当“余华的朋友铁生”与“铁生的朋友余华”的认养铭牌在社交媒体刷屏,评论区瞬间被催续费的留言淹没——这对文学CP的友谊,比槐树年轮更深地扎进了公众记忆。

东西方文化史的册页间,这样的情谊从来不是孤本。真正的知己如同文明的摆渡人,总能在差异的河岸架起理解的桥。

  ▲2025年5月7日,北京,两棵国槐树树干上挂着两块牌子,分别写着“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有一种友谊,叫余华与史铁生

市民在地坛公园以史铁生和余华的名义认养国槐,原因也很简单——史铁生生前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我与地坛》,其优美深情的文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凭借《活着》等作品一举成名的余华,年轻时就与史铁生是好朋友,每次进城路过雍和宫,都会去看望史铁生,一起谈天说地。这些年来,余华与史铁生的交往被网友津津乐道,甚至被称为“有一种友谊,叫余华与史铁生”。

史铁生一生疾病缠身却乐观坚强,与性格大大咧咧的余华相交莫逆。他在书中这样记录:“自从我残废了,家人很少在我面前提起腿;只有余华,带着我去踢足球,还让我当守门员,他不仅没把我当成废人,还没当成人!”而那场球赛,史铁生评价自己是“最差劲也最快乐的守门员”。

从余华推着史铁生的轮椅踢足球的往事,到《我与地坛》中震颤无数人的生死哲思,再到今天虚拟与现实交叠的“友谊之树”,我们看到互联网对经典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

光明网评论称,年轻人把文学史中的情谊从教科书的圣殿中拽出,裹上“梗”的外衣。这样举重若轻的表达,丝毫未能减损内核的庄重,因为他们把严肃的文学、伟大的友谊变成了鲜活的、身边的烟火气。

当捧读纸质书的静谧午后不再成为生活的日常,当短视频蚕食我们的碎片时间,当AI写作冲击创作门槛,文学的式微似乎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就是在看似戏谑的“地坛续费文学树”这样的集体行动中,公众用互联网特有的幽默语法,实现了与“伟大的友谊”的情感共鸣。

  ▲2023年9月,市民在摊位上选购图书。(图片来自中新社)

费正清夫妇中文名是梁思成取的

在东西方文化界,这样为人称道友谊还有很多。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与梁思成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费正清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海外汉学家和中国问题观察家之一。

1932年初,25岁的费正清来到北平,和夫人威尔玛(Wilma Canon Fairbank)住进了西总布胡同的四合院,邻居便是留美归来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志趣相投,“互相为对方打开眼界”,将对方视为“最亲密的朋友”。

那时,来华的外国人通常都有一个中文名,费正清不喜欢人家叫他金先生或约翰,于是,梁思成给他取了中文名字“费正清”,三个字分别对应他的姓、名和中名,与本名音义同具,意为“正直清白”。

梁林夫妇还为威尔玛取名为费慰梅,同样含义隽永,使费正清夫妇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024年4月,“致敬巨匠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开幕式在北京市法源寺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徐志摩和他的“老戈爹”

印度诗人、文学家泰戈尔与徐志摩之间的忘年交,同样值得称颂。二人一见如故,结下深厚情谊的同时,也谱写出一段文坛佳话。

1924年,泰戈尔应讲学社之邀访华,先后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等地,在一个多月的行程中,徐志摩不仅全程陪同翻译,更在泰戈尔取道日本回国时一路相送至东瀛。

1929年,泰戈尔再度来华,专程到徐志摩家做客。为了招待这位贵客,徐志摩颇费心思,他精心布置了一个印度风格的房间,打算留给泰戈尔居住。但泰戈尔却对徐志摩和陆小曼那充满中国风情的卧室情有独钟:“我爱这饶有东方风味、古色古香的房间,让我睡在这一间吧!”

就这样,泰戈尔在徐志摩家住下,他们彻夜长谈,谈文学、谈诗歌、谈生活。徐志摩亲切地称泰戈尔为“老戈爹”,泰戈尔则为徐志摩取了一个优美的名字“素思玛”,意为雅士。泰戈尔把徐志摩夫妇当成自己的亲人,每次有印度朋友邀请他吃饭,他都要徐志摩和陆小曼同去,并热情地向主人介绍:“这是我的儿子和儿媳。”

1941年,81岁的泰戈尔已不能提笔写字,他在病床上口授留下这样的诗句:“有一次我去中国,我取得了一个中国名字,穿上中国衣服,在我心中我就晓得,在哪里我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里重生。他带来了生命的奇妙,在异乡开着不知名花朵……”只是他不知道,那时他的“中国儿子”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离开人世已近十个年头了。

这些跨越时空的文人之交,在时光里酿成永不褪色的精神酒浆。当我们为“续费文学树”感动,被续写的不仅是槐树铭牌,更是文化基因的新芽——它们穿过水泥地,在千万人心里织就永恒的春天。(完)

参考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网、《学习时报》《北京晚报》等资料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