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爱“带货”老字号?

来源:北京青年报 1747044109000

皇都特色是唯古都北京才有的文化特色,这一“独有性”就突出体现在都城生活中,在那些帝王、朝臣与老字号的奇闻轶事上。

店铺作坊的字号文化,历史悠久。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着汴京街道两旁各种字号的店铺、作坊,其中有“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药铺)、“王家罗锦匹帛铺”(绸缎店)、“刘三叔精装字画”(裱画铺)等。南宋绍兴十七年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其中不乏有“郭厨”“万家馒头店”“丁家素茶店”“郑家油饼店”等十分现代的店铺名,也有“清风楼”“长庆楼”“八仙楼”等诸多老铺名号。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中,我们能看到,给店铺作坊起名字,最简便的,是用姓氏,有的还加上自己所从事的行当或售卖的商品,明代末年北京的一些“字号”也是如此。邓之诚先生的《骨董琐记全编》中提到:“明末京城市肆著名者,如双塔寺李家冠帽、东江米巷党家鞋、大栅栏宋家靴、帝王庙街刀家丸药,凡此皆名著一时,起家巨万。至钞手胡同华家,柴门小巷专煮猪头肉,内而宫禁,外而勋戚,皆知其名,蓟镇将帅,走马传致,亦见当日太平胜致也。现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则有烤肉季、年糕杨、茶汤李、面人郎等。”

  ▲4月30日,在位于兰州老街的甘肃活态传承非遗馆内,一幅长达16米、采用白牦牛角打造的立体微雕《清明上河图》吸引参观者。(图片来自中新社)

北京老字号的“字号”究竟有何独到的文化特点?要知道,皇都特色是唯古都北京才有的文化特色,这一“独有性”就突出体现在都城生活中,在那些帝王、朝臣与老字号的奇闻轶事上。

北京民间有不少关于皇帝微服出宫串胡同的故事。乾隆皇帝赐匾“都一处”就是其中一个“传奇”,而且有好几个版本。“都一处”创业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那些关于“都一处”匾额的事儿,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

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说,“都一处”起初叫“王记酒铺”,由山西人王瑞福创办。据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回京,来到前门一带,除夕夜,店铺都关门了,只有这家酒铺仍在营业。皇帝不胜感慨,问及小店字号,王瑞福回答:“小店没有名字。”乾隆说:“千家万户过春节,开门营业的店铺,都城里只有你这一家了。你就叫‘都一处’吧。”几天后,宫里派人送来了一块乾隆皇帝御笔“都一处”的虎头匾,王瑞福这才知道,年三十晚上来吃饭的客人,竟然是当朝皇上。

御赐字号“都一处”的消息不胫而走,众人都来看皇帝亲自书写的牌匾,“都一处”名声大噪,自然生意兴隆。王瑞福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当“宝座”一样供起来;还将乾隆走过的从大门到楼上的一段路保护起来,人们称之为“土龙”。这条“土龙”,据说在清时是京城很有名气的“古迹”之一。

陈宗蕃先生的《燕都丛考》中,介绍正阳门大街的文字仅200余字,却特别写到“小食肆都一处亦颇有名”,其小注云:“《顺天时报丛谈》:‘正阳门都一处,小饭店也。地势狭小,门中甬路一道,凸起如阜,称曰土龙,坑坎难行,亦不加修葺,自谓设肆百余年,生意兴隆,土龙有力焉。’”

还有个很“神”的版本。故事说的还是大年三十,乾隆皇帝微服出宫,走到前门大街,夜色深沉,虽说鞭炮声震天动地,但街上人迹寥寥,人们都在家守岁。一群恶少看到一个老头儿只带了个书童,牵了匹大青骡子,便起意要抢那牲口。见势不妙,皇上和书童四处寻找可暂避之处,最后,发现鲜鱼口附近还有家小酒铺亮着灯,便躲了进去。骡子拴到酒铺后边的牲口棚,两人要了些酒菜,边吃边寻思脱身之计。等待多时,恶少们看夜更深了,冲向酒铺。情急之际,皇上骑上大青骡子,那骡子居然腾空而起,带着皇上和书童回宫去了。在酒铺的地面上,留下了很大的蹄子印迹。几天后,宫里来人送了块虎头匾,上面有御书“都一处”三个大金字,是说酒铺是皇上在京城遇险脱身之一处。后来,酒铺的老板把皇上坐过的“宝座”供起来,还特别把骡子的蹄子印儿也保护起来。

“都一处”斜对面,是家清真羊肉馆,原名叫南恒顺。南恒顺是山东禹城韩家寨人,1785年在东四牌楼南创办的。店铺传至第六代韩同利时,落脚前门大街,增添了涮羊肉、炒菜、杂面、抻面等食品。它的涮羊肉有名,芝麻酱烧饼、绿豆杂面也别有特色。

相传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皇帝微服出宫,路过南恒顺,闻见香味,忍不住进去吃了芝麻酱烧饼和杂面汤,没钱付账。店主并不计较,让他走了。第二天,宫里来人还账,店主才知道皇上曾大驾光临。南恒顺也立马把光绪用过的火锅、坐过的椅子供起来。消息传开,老百姓给南恒顺送了个“壹条龙”的绰号。久而久之,人们只知道前门有个“壹条龙”羊肉馆,而忘了南恒顺的原名。后来,南恒顺索性就更名“壹条龙”了。1900年前门大栅栏着火,南恒顺也未幸免,光绪坐过的宝座也烧没了,只有皇帝用过的“宝锅”保存下来,现在还在店里“展示”。

清乾隆四十年(1775)正式开业的月盛斋,至今已有250年历史。当时的户部街上,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等衙署鳞次栉比,竟然能容得月盛斋一个酱肉店侧身其间,可见确有其独到之处。夏仁虎先生在《旧京琐记》中也很感慨地写道:“月盛斋以售酱羊肉出名,能装匣远赉,经数月而味不变。铺在户部街,左右皆官署,此斋独立于中者数十年竟不以公用征收之,当时官厅犹重民权也。”

1950年,月盛斋从当时的前门内户部街迁到前门外五牌楼西侧原永增和银号的旧址,也就是说,月盛斋在户部街曾历175年没挪过地儿。

早年间,月盛斋的销售对象大多是宫廷内侍及衙署官吏,就连慈禧也对月盛斋的烧羊肉偏爱有加。为方便月盛斋肉食进宫,慈禧太后恩准特赐月盛斋四道腰牌,作为出入宫之凭证。每隔一日,月盛斋掌柜的便亲自引领挑夫,送酱肉到御膳房,以供慈禧及皇室成员享用。即使慈禧太后到颐和园,月盛斋的人也照样跟过去。

相传一年冬日,月盛斋掌柜送货到颐和园,在后山休息时抽烟,不慎引发山火,按律应判死罪。下人禀报上去,慈禧太后不置可否,只问了句:“办了他,我吃什么?”即刻免了死罪。这故事被民间广为传播,老百姓说:“真没想到,月盛斋的烧羊肉,居然成了护身符!”轶事传到民间,让人立刻对那家老字号另眼相看。(完)(原标题:古都老字号与皇家传说)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