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全球废墟间寻找共性,最终找到的恰是文明不可复制的指纹。
考古界有本永远写不完的书,书名总叫《庞贝与它的影子们》。
从意大利坎帕尼亚到巴基斯坦信德省,从青海喇家村到墨西哥特奥蒂瓦坎,突遭毁灭的古城总被冠以“某某庞贝 ”之名。这像极了孩童用已知积木搭建未知世界——当我们无法定义全新事物时,便将“庞贝”用作通用模具。
但细细打量这些“庞贝之城 ”:火山灰下的罗马面包房,黄河泥里的红陶面条碗……每个遗址都在证明:灾难或许相似,但文明的谢幕式各有华彩。
▲庞贝古城遗址。(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庞贝,何以成为文化符号?
庞贝坐落于维苏威火山脚下海拔约30米的平原上,版图沿着海岸线延展,与那不勒斯相距甚近,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区域内的关键枢纽。孕育出了蓬勃发展的农业、狩猎业、渔业、畜牧业,以及葡萄种植业,在公元前6世纪,庞贝正式开启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发展为一个居住中心。
命运总爱在文明最丰腴时按下暂停键,就像熟透的葡萄被突然摘取。庞贝的熙熙攘攘,在公元79年戛然而止。
从欣欣向荣到付之一炬,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让庞贝古城湮灭在厚厚的火山灰中。湿润细密的火山灰如同一层紧密的裹尸布,当火山灰逐渐凝固,遇难者身体乃至骨骼的轮廓被永久地定格并封存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作家小普林尼对庞贝古城的记载是研究该城毁灭过程的关键历史文献。他通过书信详细描述了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的过程。他提到火山喷发初期出现“巨大的伞状乌云”,随后火山灰和浮石如暴雨般倾泻,天空被遮蔽至“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状态。
沉睡近两千年的古城,随着考古学家的不断发掘,庞贝的遗迹逐渐重见天日,向世人揭示了古罗马的辉煌与沧桑。
▲参观者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博物馆内听讲解员介绍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第一碗面”。(图片来自中新社)
史前面条:最早的“碳水快乐”实证
与庞贝古城不同,位于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处的喇家遗址,则因地震和洪灾而毁灭,有学者不无遗憾地将其称作“东方的庞贝”。但实际上,喇家遗址的年代比庞贝还要早2000年。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保留了史前大地震、黄河大洪水和泥石流等多重灾难遗迹。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喇家遗址的先民展现了一幅幅护佑幼小、相互友爱的场景。房址中两对看似是母子紧紧相拥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虽然后来通过线粒体DNA分析发现,其中一对遇难者没有明显的母系亲缘关系,但这两个定格在4000年前的以身护幼的场景,在穿越千年时光之后仍焕发着人性光辉。
在喇家遗址出土的众多文化遗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碗卷曲缠绕、纹路清晰、形似拉面、已经风化的面条状物体,其直径约0.3厘米,总长为50厘米。后经科学鉴定分析,证实这是一碗用粟(小米)混合少量的黍米(黄米)、用压制方法做成的面条,在面条的成分中还发现少量动物蛋白和骨头碎片,说明这是一碗荤面。
这碗面条足足比意大利的面条壁画早了2000多年,是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的时间最为久远的面条遗存,不仅将中国人吃面的历史从东汉往前推移到了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距今约4300~3500年),还反映了中国黄河流域是面条起源地的可能性。
青海喇家遗址公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胜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发现不仅是一个食物的问题,而且可能是一个关系文化和文明的问题。喇家遗址出土有骨制刀叉,显然是饮食餐具(肉食);还发现普遍使用壁炉烤制食物(面食),与在火塘烹煮食物(粒食)同时存在;这些说明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已经开始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许多好的传统。
▲城村汉城遗址。(无人机照片)(福建博物院供中新社)
王城变废墟:权力游戏的意外彩蛋
然而,古老的城郭并非都毁于天灾。福建武夷山城村汉城则是一处毁于人祸的“东方的庞贝”。
城村汉城遗址位于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是汉代闽越国的一座古城所在地,距今约有2200年历史,是福建省内考古发现的唯一有城墙环绕的大型城市遗址,被考古专家称为“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
在汉代诸王割据与集权统治的纷争中,闽越王城最终于公元前110年被焚毁殆尽。92年的建都史,顷刻间付之一炬。
199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英国考古学家亨利·克利尔夫妇和罗马文物修复研究中心协调员尤嘎·昭克赖特夫妇,参观考察后称汉城遗址是“中国的庞贝”,“是环太平洋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王城遗址,也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闽越王城博物馆展出的香薰、灰陶犀角、橙黄陶犀角器等文物表明当时已有海外贸易。福建闽越王城考古与文物保护部负责人张涛介绍,当下还没找到具体的文字记载,从挖掘出的文物推测,海外贸易有迹可循。例如:香薰的使用需要从海外进口香料,而灰陶犀角、橙黄陶犀角器等器物是献给周边刘姓诸侯王的贡品。
就像古丝路上的粟特人用金币衡量货物价值,现代考古者用庞贝丈量灾难遗址的重量。
但真正的文明从不需要永恒——喇家母亲最后一刻搂紧的孩童,闽越王城未燃尽的熏香,庞贝浴室未干的水渍……这些瞬间的定格,才是超越时空的硬通货。
当我们在全球废墟间寻找共性,最终找到的恰是文明不可复制的指纹。(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中国民族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