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裘锡圭与汉学家的“文字缘”

来源:汉学佳微信公众号 1747130432000

裘锡圭与罗杰瑞在学术合作中结下的深厚友谊,至今仍是中外学术交流的一段佳话。

5月8日,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在上海逝世,终年90岁。

▲裘锡圭。(图片来自复旦大学官网)

从上海弄堂走出的少年到享誉国际的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用一生书写了一段学术传奇。1952年,他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自此便一头扎进了上古历史的海洋。从马王堆帛书到曾侯乙墓出土的文字资料,从殷墟甲骨文到两周青铜器铭文……裘锡圭让沉睡数千年的古文字重获新生。他尤其擅长考释古文字资料中的疑难字词,所释甲骨文中的“远”“迩”“害”等字都为学界广泛接受,并成为定论。其《文字学概要》一书更是中国文字学领域的权威著作,出版以来先后印过40余次,被译为英、日、韩等多种语言。其中,英译本由美国汉学家马几道和罗杰瑞合作完成,而裘锡圭与罗杰瑞在学术合作中结下的深厚友谊,至今仍是中外学术交流的一段佳话。

罗杰瑞去世后,裘锡圭曾发文回忆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钦佩之情。他感叹这位外国朋友的普通话讲得比自己“好得多”。“我是生在上海的宁波人,语言天赋较差,又没有经过讲普通话的严格训练。虽然从五十年代去北京后,平时都讲普通话,可是由于方言的影响,发音很不准。”裘锡圭说,“罗先生的普通话,发音极准,语调很自然,用语也很恰当,还能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比较‘土’的口语,使言语生动、有风趣。一个不认识罗先生的人,如果听罗先生在隔壁房间用普通话跟人交谈,一定想不到这位说话的人,竟是地地道道的老外。”

▲裘锡圭校稿时摘掉眼镜,低头贴近纸面,仔细审阅。(图片来自复旦大学官网)

对于罗杰瑞翻译的《文字学概要》第二章《汉字的性质》,裘锡圭评价颇高:“他的翻译把我的意思讲得比我的原文更清楚!”先生强调,“这是我读译稿后的真实感受,话里毫无谦虚、客气的成分。”

在回忆罗杰瑞时,裘锡圭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在这一章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认为在分析研究汉字的性质的时候,应该分清作为记录词或语素的符号的汉字,与构成汉字的符号(如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会意字的表意偏旁等)这两个不同的层次。有关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文字学课上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理解。罗先生对这一章的翻译,把原意表达得很精确,言语简洁明白,可读性很高,我读了非常满意。”

裘锡圭的学术影响力远播海外,与之有过深入交流的汉学家不在少数,美国汉学家顾史考也是其中之一。顾史考是研究先秦文献及思想史方面的专家,在“郭店楚简”问世时,他曾来中国进行访学和交流,并就专业问题向裘锡圭、李学勤等学者请教。后来,顾史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先生虽已远去,但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展现出的开放姿态,将如明灯般指引后学继续前行。

参考中新社、《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一辑等内容资料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