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物不走寻常路,看似清奇脑回路,其实是文物在“耍酷”。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逛过那么多博物馆,看过那么多展览,哪些文物收藏让您眼前一亮、念念不忘?
是在南京博物院“给大家比个心”的铜缸灯?还是徐州博物馆里1500年前就穿过的“喇叭裤”?亦或是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仿佛路由器一样的云纹铜五柱器?
或者,是您想象不到的“撞脸现场”,比如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网友们不仅“发现”了形似“方向盘”的铜太阳形器,找到了古蜀“火锅”,还有“一出道”就火了陶猪,确认过眼神和鼻孔,莫不是古代人就开始玩儿“愤怒的小鸟”了?
这些文物不走寻常路,看似清奇脑回路,其实是文物在“耍酷”。
云纹五柱器:“我不是路由器”
▲云纹铜五柱器冰箱贴。(图片来自中新网)
安徽博物院馆藏的一件酷似路由器的西周文物,早在2018年就火出了圈。
这件文物名为“云纹铜五柱器”,断代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通高31厘米,其中柱高16.5厘米。
云纹铜五柱器长又方的身体,插着五根并列的圆柱,像极了路由器,还是5根天线的“加强版”。
不过,“云纹铜五柱器”并非这件文物的正式名称。安徽博物院文化创意部负责人马文娟介绍,由于此件文物是首次发现,史书上从未见过著录,器物本身又无铭文,因此考古工作者至今不知它的名称和用途。
早年有人认为它是乐器,该观点很快被否定。后有人认为是某种器物的底座,亦属于语焉不详。还有人认为是古人祭祀祖先时插先祖牌位的底座,这种观点也有待于学术界论证。
青铜太阳轮:“我不是方向盘”
▲2024年6月,“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展出的铜太阳形器。(王骏 摄)
这件“撞脸”大巴车方向盘的青铜太阳轮,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二号坑,因形状酷似太阳而得名。它究竟是什么?盾牌装饰、车轮残件、方向盘……从出土之日起,它的用途便引来公众和专家源源不断的猜测。
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车轮;还有观点认为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多数意见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即是“太阳形器”。它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仪式。
和它的用途一样让人想不通的还有工艺问题。青铜太阳轮形器一共有6件,最大的一件直径85厘米。它们通过分铸法铸造,中心是像轮毂一样的大圆包,四周则等分5道芒刺,最外面则有一个圆将5道光芒连在一起。几千年前的古蜀国人是如何做到标准的五等分圆的?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玩意儿是怎么造出来的?古蜀国当时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就会算这么复杂的数学题了?
三国陶俑:“我不是表情包”
▲两尊正在演奏的乐伎俑。(图片来自中新社)
“莫非这就是当下流行的表情包前身?”在武汉博物馆,上海游客陈斌指着陶俑笑言,“它们的面部表情很传神,像表情包,老祖宗的智慧和手艺让人折服。”
展柜前,有人灵感迸发,为陶俑拍摄特写,制成表情包:一尊端着大盘的陶俑,像是在问“我能去你家蹭个饭吗”;肩扛劳作工具的陶俑,配文“小肩膀,大责任”……还有人感叹,这陈列于亚克力多宫格上的陶俑好似古人的“手办墙”。
这些三国陶俑每件高度仅10余厘米,颇显“呆萌”之态。它们或着长袍,或披战甲,皆为青瓷质地,就算周身被岁月侵蚀,也仍形神兼备。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部主任曹继文介绍,俑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陪葬明器。陶俑经历了从周代至明代约2500年的发展过程,汉代是古代陪葬陶俑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时代。汉代至三国历史脉络相承,三国陶俑也大体继承了汉代风格。
古人秉持“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这些陶俑与随葬器物,如拼图般再现了墓主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汉代九盏莲枝铜灯:“我不是宜家爆款”
▲2025年3月,烟台市博物馆,观众在欣赏九盏莲枝铜灯。(图片来自中新网)
沙发随时变身卧榻与储物墙,旋转书架兼具隔断、酒柜与猫爬架功能——当人们惊叹现代家具百变组合时,殊不知,远在汉代,中国古人就已用上可拆装、可调光的“乐高式”落地灯。
汉代九盏莲枝铜灯就是“乐高式”落地灯的代表。全器共安装九盏灯,每盏灯形制相同,巧妙运用插榫结构,使得灯盏与底托严丝合缝。整座铜灯像一套乐高积木,多个部件之间能够灵活进行组装与拆卸,体现了“一器多用”的前瞻性设计理念。
古代科技水平和现代不能同日而语,九盏莲枝铜灯如何实现“现代式拼装”?
▲九盏莲枝铜灯上的每个灯盏都可以单独取下。(图片来自中新网)
据介绍,灯座之上,竹竿形灯柱采用了三段插接结构。在灯柱的两个接头处,各自生出四枝双股红铜绞丝,似灵动花枝,每个枝头都稳稳托着一个灯盏。灯柱顶端站立的朱雀,顶冠高高竖起,上面又支起一盏灯。得益于拼装设计,每个灯盏都可以单独取下。夜幕降临,古人在室外手持灯盏,边走边照亮,似现代的“手电筒”。正如汉乐府诗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相较于现代智能灯具的APP操控,汉代人的“调光术”也显得诗意从容:宴会时点燃全部灯盏,瞬间点亮“羞照舞钿歌箔”般的热闹场景;夜间读书时,仅点亮侧面两枝灯盏,契合“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的静谧意境。
鲁东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李昭阳称,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凭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不懈探索,设计出了可以拼装的九盏莲枝铜灯、可以吸收油烟的长信宫灯、可以省油的夹瓷盏等各式各样的灯具,他们的创意和创造力震撼和启迪着今人。
其实,这些所谓考古文物中的“穿越”物品,不过是人们在被古人精湛技艺震惊之余的一种大胆臆想。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毕竟我们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很多经验其实早就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思维中,并且被一代代地传下来,所以历史出现这样的“穿越”物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完)
参考中新社、中新网、央视新闻、《北京青年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