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这些“人生地不熟”的外籍观众“进得来、看得懂”,成为国内博物馆服务优化的新课题。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随着中国不断放宽入境免签政策,来中国“city walk”的海外游客越来越多,他们不仅热衷于拍摄旅行打卡照,游走于各大商圈、美食街,也将逛博物馆、美术馆列入新选择。
如何让这些“人生地不熟”的外籍观众“进得来、看得懂”,成为国内博物馆服务优化的新课题。
▲4月13日,北京,外国游客走出故宫博物院。(图片来自中新社)
海外博主带火中国博物馆
近年来,中国逐步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并优化签证政策,持续加强支付、交通、住宿、语言等入境旅游重点环节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博物馆外籍观众数量明显增加。
叙利亚小伙“王中叙(哈比比)”在参观完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后,在社交网络发布《在中国能时间穿梭》,直呼“全世界只有中国能看到的数字展”,冲上抖音热榜,浏览量超千万,点赞量达16万;英国博主“亚亚亚亚当”参观了同一项展览后,将现代南京与千年前的南京城进行对比,在全网社交平台发布,浏览量超百万。
被外国人在短视频平台带火了的德基艺术博物馆展品,是110米超长数字画卷——金陵图。观众的参观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以第一视角沉浸式“步入”了金陵城,与画中古人并肩而行,共享古代中国的市井繁华。观众在这座被数字化技术精心复原的千年古城中,不仅能够体验送外卖、放烟花、烹煮鸭子,还能享受养宠物的乐趣,闲暇时步入live house聆听悠扬曲调。每一处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无不激发着外国友人的浓厚兴趣与连连赞叹。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主海报设计师乌戈·加托尼(Ugo Gattoni)在参观《金陵图》后表示:“很高兴能在如此非凡的博物馆看到这样精彩的展览!《金陵图》的很多街道、人物细节都描绘得非常细致,与数字化技术结合非常棒,真正做到令人印象深刻。”
数据显示,2023年3月31日至2024年3月31日,北京入境游十大景区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地质博物馆榜上有名。此外,一些入境游热门博物馆外籍参观者人次大幅增长,一些特色中小型博物馆如北京东四胡同博物馆、日照市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等,也开始接待越来越多的外籍游客。
“具有中国特色的展览会受到外国游客的欢迎,通过展览了解中国文化是他们的诉求之一。”已经在北京生活两年的留学生吉雅说。
▲2024年11月,参观者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购票预约越来越方便
吉雅的朋友安德鲁一行五人去年暑假从巴黎来北京旅游,帮朋友们买展览门票,是她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大多数主要景点都要求游客通过小程序提前预约。这意味着游客必须有一个微信账号、掌握微信的工作原理并具备基本中文能力,才能规划自己的行程。“我很多朋友来中国旅游都没有微信或者支付宝这样的软件,所以购票预约成为他们的难题。”吉雅说。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助理教授威廉·菲格罗亚对媒体表示,许多现有的参观先决条件可能“令人沮丧”,对那些短期停留的人来说是个重大障碍。虽然他能够参观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但无法参观北京大学校园,因为需要提前7天预约。
不过,吉雅发现,越来越多文化场馆,已经可以现场使用现金或信用卡购票。业内人士普遍认同,主动提供这样的服务,将会更加有利于文化交流与交往。
外语讲解供不应求
解决了门票的问题,如何让外籍观众“看得懂”又成了一道坎。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赵菁在《中国文化报》刊文指出,目前中国博物馆外语说明文字对展览和展品的覆盖范围仍较为有限,而且内容过于简略,通常只有文物名称、年代、出土地等基本信息。此外,展览内容存在专业性过强等问题,且缺乏必要的阐释,对于外籍观众而言,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桂珍介绍,目前全国约有66万持证导游,中文导游占比约91.6%,外语导游占比约8.4%。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使多个语种的导游短缺态势越发明显。
▲2024年10月13日,隋玉伟(右一)在辽宁省博物馆为外国游客进行讲解。(图片来自新华社)
一周6场讲解、导游咨询量增长超30%、培训外语导游新学员……在沈阳,干了17年外语导游的隋玉伟从未像现在这么忙碌:“突然感觉自己有些分身乏术。”
隋玉伟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对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的古迹、文物如数家珍。从各类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到古代王朝更替的经典故事,他都能用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隋玉伟说,去年开始,他明显感到寻找外语导游的人越来越多,今年1月的业务咨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
▲1月22日,浙江杭州,来自美国的双语讲解志愿者麦安琪(左三)在良渚博物院为参观者讲解展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有一支25人组成的良渚博物院双语服务队,向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这周有朋友有空跟我一起看看汉代玉器吗?想练练讲解,也想看你们对什么感兴趣。”点开良渚博物院双语志愿讲解员、外籍人士麦安琪的微信朋友圈,隔三差五地就会发现她的“博物馆之约”。
麦安琪在大学时期主修中文和东方学,去年被浙江大学录取为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麦安琪对中国考古文化颇感兴趣,逛博物馆是她的一大爱好。但在跨文化语境下,将中国五千年前的物件介绍得精准、易懂,并不简单。
▲2024年11月,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考古学家在良渚玉璧前驻足细看。(图片来自中新社)
为了用双语讲解好中华文明,麦安琪与其他5位专业老师共同组成了教研组,基于良渚申遗材料不断优化英语讲解稿。
麦安琪还曾为参加“良渚论坛”的40余位国际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她说,“和西方的水城威尼斯相比,良渚更贴合中国江南水乡的模样。我希望通过讲解,让他们更多了解更多中国文化。”(完)
参考中新社、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中国文化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