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如“气韵”“写意”,需置于东西对话中重新激活。
【东西问客户端5月19日电】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聚焦博物馆在全球化与技术革新浪潮中的角色转型,而一场在北京举办的学术交流中,从4000年前的一件陶器出发,揭示了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脉络。当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携著作《后素》与《现代意象理论与意象绘画》,与郑岩、张颖、马萧、李洋等学者共聚一堂,探讨艺术史背后的“图像解法”与东西美学的交汇可能。
▲5月18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左三)携著作《后素》及新书《现代意象理论与意象绘画》,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左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左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颖(右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马萧(右一)汇聚北京,探讨进入中国美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在不同学科的交叉之间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孙晨慧 摄)
2013年夏天,彭锋在雅典参加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会议之余,他在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看见一只双耳陶罐,当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其纹样与北大赛克勒博物馆的仰韶彩陶高度相似。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与爱琴海岛屿的人们竟能够制作出高度相似的陶器。这一跨越时空的偶然发现,成为彭锋多年持续关注的议题:为何相距万里的先民会创造出相似的几何纹样?纹样与形象的关系,究竟是艺术意志的进化,还是技术材料的产物?
在《后素》一书中,彭锋梳理了东西方学者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论述:李泽厚的“积淀说”认为纹样源于具象图腾的抽象化;李格尔的“艺术意志说”则主张人类心智从几何纹样向写实形象演进;邓以蛰提出中国绘画从“器体分离”走向“意境生成”的独特路径......彭锋现场指出,这些理论的分歧恰是美学研究的魅力所在:“图像的解法没有唯一答案,但比较的视野能让我们突破认知边界,既理解他者,也重新发现自我。”
对艺术史追问往往关乎图像意义的阐释难点。例如,《庄子·田子方》中“解衣磅礴”的真画者,如何通过“忘我”状态捕捉对象神韵?中国肖像画为何追求“传神”而非形似?
▲5月18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解答现场观众问题。(孙晨慧 摄)
彭锋在《现代意象理论与意象绘画》一书中提出,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如“气韵”“写意”,需置于东西对话中重新激活。他以丹托的“表现-再现”矩阵为参照,将意象绘画定位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认为其通过“身心双重感知”调和了媒介与内容的张力。
这种跨文化视角也体现在对西方经典的重读中。
针对海德格尔与夏皮罗关于梵高画作《鞋》的著名争论,前者视其为农妇劳作生命的象征,后者考证其为画家自我投射。彭锋表示,两种解读实则揭示了艺术阐释的多元可能。他认为,图像既是历史证据,也是哲学隐喻。若局限于“作者意图”或“客观真实”,反而遮蔽了艺术的开放性。
▲5月18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颖现场解读《现代意象理论与意象绘画》。(孙晨慧 摄)
交流中,学者们一致认为,当前对美学研究需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抗西”的二元对立。彭锋认为,中国美学的“意象”传统,恰能为全球艺术理论提供新范式。它不执着于“美”的范畴,而是通过“气韵”“间性”等概念,将艺术视为生命经验的交融。
正如彭锋从陶器纹样切入文明比较,博物馆的未来不仅在于保存器物,更需通过学术研究揭示文物背后的观念网络,让“沉默的器物”成为激活对话的媒介。(完)
作者/孙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