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柴和打火机发明之前,火镰在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取火工具。
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最初只能利用自然火,并逐渐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方法,后来又开始探索取火的方式。如何正确使用火、控制火,曾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我们现在对取火用火已经习以为常,但其实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可以得到相对安全、可以控制的火苗。古今中外,看似简单的打火器,凝聚了许多科学技术和材料工艺,其发展过程的曲折和艰辛,与电气化、机械化的进程相比也不逊色。
在火柴和打火机发明之前,火镰在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取火工具。因火镰上用来击石取火的铁条形似手镰(一种套握在右手上掐割谷穗的专用农具),故此得名,这也反映出这种打火工具与古老农耕文明的联系。使用时,让火镰与燧石反复摩擦,发热后用力向下猛击火石,产生的火花点燃垫在火石下面的艾绒等引燃物,遂得明火。
▲明代铁鋄金大火镰。(作者供《中国文化报》)
火镰在中国的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起源时间虽暂无精确考据,但可知古时一直广为使用。宋代火药发明之后,火镰的使用价值随之大幅提高,不仅为百姓日常生活所用,一些火器的引发也需要借助火镰。明代,烟草进入中国并逐渐流行,火镰得到空前的发展,逐渐超越单一使用功能而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讲究的火镰有了盒体,盒内可装燧石和硝化后的棉绒。到了清代,火镰更成为男子日常佩戴之物,有着装饰和把玩的性质,其形制、材质等都是佩戴者身份的体现。一直到1960年前后,火镰还是中国广大地区人们常用的随身打火工具。
火镰在很多古代典籍作品中都有记载。元代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第三折写道:“家僮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火器》载:“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明代杨琚《杨子山》诗云:“……众嘈惊虎鸣,团栾聚跛躄。旋击古火镰,槁竹斯然炙……”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物部》载:“钻木映日,皆可取火,而总不若火镰之便,乡人谓与火石、火绒子为随身三宝。”
▲清乾隆铜镏金錾花火镰。(作者供《中国文化报》)
清代皇室贵族重视满洲旧俗,将游牧时常用的火镰作为重要配饰和身份象征,皇帝还曾以火镰赏赐臣下。清代宫廷火镰大都由内廷造办处的能工巧匠设计制作,材质贵重、制作精美。比如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乾隆贝壳镶象牙火镰,主体两面皆以暗红色贝壳为面,外圈包以象牙,牙面雕刻夔凤卧蚕纹,火镰上部系一根明黄丝带,中穿一颗红色珊瑚珠,下部贝壳合口处可抽拉打开,为火石摩擦引火处,其设计极富想象力,堪称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乾隆金累丝嵌松石火镰,宽8.7厘米、高6.5厘米,此火镰盒体为扁葫芦形,寓意“福禄万代”,两面满嵌绿松石朵花,黄丝带上穿红珊瑚珠一粒,工艺复杂精致。打火条处手工錾刻一圈细珠,是清乾隆时期官造火镰特有的特征。这件火镰原与一件赤金嵌松石镂空扳指盒同挂在一条吉服带上,为典型的清内务府造办处制品。以织品作为镰包也是火镰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以清宫官造的最为优秀,而其中使用缂丝的更堪称极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乾隆缂丝牡丹花卉火镰即是如此。还有一件清乾隆铜镏金镂雕双龙纹火镰,宽6厘米、高2.7厘米,为王世襄先生旧藏。左右两龙昂首于正中上端,下镶打火条。此器虽小,但尽显工艺之精、设计之巧,也是典型的清宫内务府工艺。
火镰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携带着许多对今人有启发的信息,有些更是绝佳的工艺品。不过,中国火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装饰上,在功能上一直少有改进。作为火镰收藏者,笔者在《取火:打火器的历史》一书中尝试将其按结构形式分为铁条式火镰和带镰包火镰两大类。其中,铁条式是火镰最基本的形制,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火镰。在我国古代,精美的火镰大多为皇家或贵族所使用,民间日常的火镰往往就是一根铁条或一个铁片。当然,也有一些被做成比较讲究的造型,比如紧箍圈式铁火镰就有很多传世品。另外一类是带镰包火镰,即带有镰包或镰盒的火镰。这种火镰的出现年代应当不晚于宋代。清代以后,因为流行随身携带火镰,并通过其上装饰体现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带镰包火镰特别流行。
▲清乾隆锁绣、盘银绣荷包火镰。(作者供《中国文化报》)
按照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制作工艺,带镰包火镰又大致可以分为汉式、蒙式、藏式三类。汉族文化讲究格调、注重品位,很多器物尤其是文房、文玩等精妙无比。但火镰在汉族文化中往往只被视为使用工具,所以传世的汉式火镰中,能够称得上艺术品的较少。而中国蒙古族和藏族对火镰作为装饰品和身份地位标志的作用更为在意,因此有更多装饰夸张繁复的制品。蒙式火镰吸取了各民族火镰的特点,也大量使用汉族常用的图案纹样。较多实物证明,除皇家火镰外,蒙式火镰是中国火镰中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准相对较高的。藏式火镰多用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艺术装饰,常把珊瑚、松石等宝石镶嵌在器物上。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如今火镰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一些野外探险和极限生存中,火镰仍是非常适合的取火工具。因为现代的取火器虽然使用方便,但在非正常环境下,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环境越恶劣,原始打火方法的可靠性便越能凸显。(完)(原标题:火镰中的历史与文化演变)
作者/田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