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赛龙舟的历史特别长。早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相关记载,五月五日的龙舟比赛,是百姓为了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
端午龙舟竞渡究竟纪念谁
端午节赛龙舟的历史特别长。早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相关记载,五月五日的龙舟比赛,是百姓为了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大家心疼他遇难,划船去救他,后来就形成了这个习俗。
到了唐朝,赛龙舟更是成了全国的热门活动。《隋唐嘉话》记录,当时从湖北襄州往南,家家户户都传,当年屈原跳江后,乡亲们划船拼命救他,后来慢慢演变成赛龙舟的游戏。《襄阳风俗记》里还说,屈原五月五号跳进汨罗江后,他妻子每天到江里扔饭团祭祀。后来屈原托梦给妻子说:“你扔的食物都被江里的蛟龙抢走了!不过蛟龙怕五色线和竹子,你可以用竹叶包粽子,再缠上五色线。”所以现在端午节,大家都戴五彩绳、吃粽子,说是能防蛟龙害人。屈原投江后十天才浮出水面,楚国人发现后,立刻划着船拼命追赶抢救。大家一边划船一边敲锣打鼓,喊叫声撕心裂肺,都想把人救上来。
▲宋代,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作者供《北京青年报》)
后来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就有了赛龙舟的传统,很多人划船时还会模仿当年救人的样子。宋代诗人张耒作《和端午》诗悼念屈原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苏轼在其凭吊屈原的诗作《屈原塔》中有“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句,也是把屈原和竞渡联系在一起。
龙舟竞渡还有另外三种说法,一说源于勾践。南宋末年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越地传》说,“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盖断发文身之俗,习水而好战者也。”北宋元丰年间,高承编纂的《事物纪原》也称竞渡“楚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二说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另有“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的说法,苏州、嘉兴地区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有“五月五,迎伍君”的说法。三是纪念曹娥。浙江地区的龙舟竞渡以纪念孝女曹娥为核心主题。曹娥,东汉时期上虞人,她因父亲溺亡后投江寻尸的传说而闻名,其孝行在宋代被官方大为推崇:北宋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下旨修建曹娥正殿,确立其忠孝象征地位;北宋大观四年(1110),宋徽宗敕封其为“灵孝夫人”,进一步推动民间祭祀。自此,浙江地区的龙舟竞渡与曹娥孝道文化深度绑定。
宋朝端午节禁止龙舟竞渡
如今我们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到了宋代,端午节竞渡活动却被官方禁止了。
乐史在北宋初期编纂的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之“荆州风俗”条说:“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俗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皇朝有国以来,已革其弊。”难道真的是因为劳民伤财就禁止竞渡这一民俗吗?
南宋时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这样几条文献: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夏四月,戊子,禁湖南竞渡”。乾德五年(967),“夏四月,戊子,禁民赛神,为竞渡戏及作祭青天白衣会,吏谨捕之”。开宝五年九月,“禁西川民敛钱结杜及竞渡”。宋真宗咸平四年七月,“乙酉,申命诸州禁竞渡”。南宋时黄震知抚州时,禁止船搞竞渡活动,焚毁渡船一千三百多艘,用船上的钉铁创建了五百间军营的房屋。
宋朝官方为何三令五申禁止竞渡?先看看宋朝人端午节的民间龙舟竞渡究竟多生猛——据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湖北地区把农历五月十五称为“大端午”,当地会组织龙舟竞渡。各村各自准备一艘船,雇请一名勇猛强悍的人站在船头举旗,身上挂满纸钱。比赛时,各船常因争抢速度或互相撞击发生冲突,甚至有人因此丧命。而参与斗殴致人死亡的人,需按“斗杀”罪行接受刑罚。因此,官府特别颁布禁令禁止此类活动。
淳熙九年(1182)成书的《淳熙三山志》记载福州端午,“是日竞渡以为戏。州南台江沿内诸河,皆龙舟鼓楫,钲鼓喧鸣,彩服鲜衣,共斗轻驶……绍兴中,因乡村争斗杀伤,遂一切拘纳,分诸院修浮桥。船后稍稍复造。”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因福州地区端午竞渡发生争斗导致人员伤亡,官府便将所有涉事人员抓捕,分配到各处官署参与修建浮桥。此后不久,民间船只又逐渐恢复了建造。
南宋庆元三年(1197)四月,江西鄱阳的老百姓按老传统在鄱江上搞龙舟比赛。参赛的大多是一群游手好闲的市井混混,这些人袒胸露乳,成天在船边敲锣打鼓,船只在江面上横冲直撞。每天都有老百姓带着酒到河边看热闹,有的船上有六七个人划桨,喝醉了酒就开始乱来——两船相遇就故意撞对方,船上的人扯着嗓子骂街,互相丢石头打对方,有的甚至射箭放弹。就算有人被打伤,也没人敢去报官。到了五月二日,东湖的一艘船和南岸的一艘船较上劲了,从白天打到天黑都不肯罢休。结果东湖那艘船被撞沉了,五十个人全掉进水里。后来有人在二十里外的江边发现了叫吴六的尸体,他左大腿上的肉竟被江里的鱼啃光了!
还是在庆元三年,南宋时江南某镇赤白二龙舟在竞渡中,赤龙舟持刀挑衅,白龙舟张万二、余万一等持械对峙。两船散开后,赤龙舟李辛一、杨童再次挑唆,双方返航后以刀石混战。赤龙舟因超载失控翻船,13人溺亡,其中詹百廿八等3人被刀砍伤致死,陈再四等10人重伤溺亡。案发后县官拖延半年未审,死者家属投诉至州府。隆兴知府蔡久轩援引律法,“竞渡一节,法有明禁,造意者徒一年,随从减一等,此其条亦不轻矣。”判决如下:主犯张万二、余万一脊杖刺面流放岭南;敛财主谋吴百十七等杖刑编管;划手杨万七等脊杖编管;艄工詹省三杖责;赤龙舟10人因同船死伤免究;挑唆者诸葛大十空免罪。监镇张保义失职被调职。
很显然,政府防微杜渐,减少竞渡引起的械斗或者溺亡的事件,以确保天下太平和社会稳定。
两宋官方龙舟竞渡不在端午
那么,问题来了,宋朝能龙舟竞渡吗?答案是可以的,张择端的名画《金明池争标图》就专门画有龙舟竞渡的画面,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皇帝有到金明池的临水殿观看赛龙舟的习惯。
北宋是在三月一日金明池开放的时候赛龙舟,金明池最初是宋太宗修建的水师训练基地,后逐渐融入竞技娱乐元素。《铁围山丛谈》卷第四记载有金明池中曾有一巨型龙舟,上层设有一座名为“时乘”的宫殿。随着时间推移,到宋哲宗绍圣(1094-1098)末年,朝廷下令让著名工匠杨谈主持重建。新龙舟耗时多年才完工,其华美程度远超从前。仅铸造铁质部件就用了十八万斤钢材,其他材料消耗也大致相当——因为龙舟的楼阁殿宇既高大又笨重,必须通过增加重物才能保证船体稳定航行。
宋代龙舟竞渡起源于皇家水军训练。根据孟元老的描述,金明池的竞渡现场很是激烈。只见一艘小舟上站着一名军校,手持长竿,竿上悬挂锦缎、“银椀”等赏物,称为“标竿”,插入靠近水殿的水中。当旗语再次发出指令时,两列龙舟击鼓齐鸣,奋勇争先,谁的船先到,谁就把“银椀”拿走,众人高呼万岁并行跪拜礼。各色船只,都要经过三次竞逐后才可以结束比赛。
南宋也是沿袭北宋的流程来搞竞渡活动。按照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的记载:“西湖春中,浙江(钱塘江)秋中,皆有龙舟夺标,轻捷可观,有金明池之遗风。”吴自牧《梦粱录》卷一说西湖里的龙舟竞渡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日,“先进者得捷取标赏,声喏而退,余者以钱酒支犒也。”参与者都有奖励,得胜者得到“标赏”奖杯,参与者也有钱酒犒赏。
有的地方官僚为了发展经济,在灾荒年间,还鼓励龙舟竞渡,以转移百姓的关注焦点,想法提高生产力。皇祐二年(1050),苏州一带遭遇大饥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当时范仲淹正担任浙西地方官,他下令开仓放粮,同时招募百姓参与粮食储备工作,救灾措施非常周全。苏州人向来喜欢赛龙舟、做佛事。范仲淹就顺势鼓励民间举办龙舟竞赛,当地太守每天到西湖上设宴款待百姓。从春天到夏天,全城百姓都去游玩。他又召集各大寺庙的住持说:“灾荒之年工钱低廉,正好可以大兴土木修庙。”于是各寺院纷纷动工建新庙,连粮仓管理员的宿舍也翻新了,每天动用上千工人。
有监察官员弹劾范仲淹,说他不关心救灾,官员整天吃喝玩乐,还让公私工程消耗民力。范仲淹于是上书解释:举办龙舟赛和寺庙工程,都是为了把富人的钱财流转到穷人手里。那些做买卖、搞餐饮、当工匠的百姓,每天靠这些工程养活的人数以万计,这比单纯发粮救灾更有效。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安定,百姓没有逃荒。这都是范仲淹的功劳。后来朝廷总结经验:灾荒时发放官粮,同时引导百姓通过劳动创收,这项政策后来被定为常法。先王“救灾不忘发展”的仁政智慧,由此可见一斑。主政地方的范仲淹通过土木工程和鼓励民间娱乐活动来刺激消费,以此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屡禁屡弛的民间端午竞渡
宋朝政府为了人身安全,虽然一直严令民间端午竞渡,但是到了南宋之时,个别地方官还是放开了这项民俗活动,反映了官方治理与民间传统之间的复杂博弈。
南宋诗人叶适曾写过《后端午行》一诗,描述了浙江永嘉地区(今温州市)“龙舟竞渡”的情景:“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沧波远。日昏停棹各自归,黄瓜苦菜夸甘肥。”叶适有些抱怨官方端午禁止龙舟竞渡活动,他认为要尊重民俗。好在民意不可违,“喜公与民还旧观”,最终容许村民在端午节搞龙舟竞渡这一盛大赛事。
南宋朱辅在《溪蛮丛笑》一书记载了贵州仡佬族的竞渡情况:“蛮乡最重重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既望复出,谓之‘大十五’。”面对民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之风,宋代官府屡颁禁令却收效甚微,人们通过竞渡仪式完成对自然节律的确认,祈求梅雨适时、江河安澜,这种深嵌于土地的精神基因,远非朝廷禁令就能够轻易斩断。
龙舟竞渡本质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双重诉求:既是对屈原忠魂的集体追思,更暗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生存智慧。官方禁令若仅以安全为由简单禁止,实属因噎废食。南方水乡的竞渡传统根深蒂固,是禁令无法消除的,面对此起彼伏的龙舟竞赛,官府也只能屡禁屡弛。到了南宋后期,在南方局部地区,端午节的竞渡禁令已经形同虚设。龙舟竞渡作为农耕文明孕育的独特文化符号,历经千年,依然劈波斩浪。(完)
作者/刘海永